台达执行长郑平(左四)等企业高层参与圆桌讨论
2016年9月10日,以“创新驱动产业未来”为主题的“北京市产业创新中心政策发布会暨北京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成立大会”在中关村智造大街举办。工信部信软司副司长高林、北京市经信委委员姜广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等领导专家致辞,一百余位业界领袖与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北京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携19家成员单位首次亮相,台达电子执行长郑平作为首批成员单位代表受邀参加企业高层圆桌讨论,分享台达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成功经验。
制造升级 创新中心肩负使命
为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引领和支撑首都制造业转型升级,《北京市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姜广智委员在会上做了全面的政策讲解,介绍北京市将从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八大专项扶持培育一批创新中心。计划到2020年,北京市将建设10~20个覆盖重点领域的创新中心,并积极争取其中模式先进、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高林副司长在会上指出,北京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举措,希望在推动工业大数据发展的过程中,一是加强工业大数据建设,根据地方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二是制定落实国家战略的配套政策措施,整合政产学研各项资源;三是加快文化升级,着力推进企业在大数据技术、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探索。
揭牌仪式
聚力台达 龙头企业先行探索
此次发布的《2016工业大数据白皮书》汇集了多位行业专家的深刻理解与洞察,揭示了全球竞争环境与中国制造业存亡危机,对工业大数据全面的认识与思考,从着手应用、避免误区到实践的范例等多重角度,唤起工业企业智能变革的共鸣,指出正确的实践之路。
台达是北京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19家成员单位中唯一致力于电子制造领域的企业,其拥有着丰富的产品线和深厚的制造经验。郑平提出,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与人、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讯将大大增加,从监视到控制,从自主判断到学习优化,大数据在“工业4.0”的革命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大数据是实现制造业转型的有力手段,大数据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良率、稼动率,减少不良和风险,甚至可以与供需结合,有效跟进市场趋势,创新产品。工业大数据是实现工业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的关键技术支撑。
会议现场,台达展示了其垂直多关节机器人DRV70L/90L系列。此系列为六轴机器人,可进行多角度、多任务作业,满足产业对于灵活加工的需求,目前已导入台达吴江厂,进行SCARA工业机器人成品的功能检测制程,不仅取代人工操作测试,成功地将漏检率及误操作率降为0%,产品测试时间也大幅缩短约3/4(从原需68分钟缩短为18分钟),相当于检测效率提升74%,搭配控制和监测系统自动记录测试数据,上传MES制造执行系统进行制造和质量管控,作业效率和产品质量亦显著提升。
凭借优秀的工程团队和硬件设计、制造领域的经验。目前台达在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也建立起了核心创新能力,并具备一流的软件团队。
台达现场展示垂直多关节机器人DRV70L/90L系列
自主研发 建设工业大数据创新高地
据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主任陆薇介绍:“北京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将致力于打造核心技术突破、应用推广、标准制定、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六位一体的工业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基地。计划立足北京,以全球视野,在全国进行技术与应用转化。通过自主研发的工业大数据技术,推动中国工业智能化升级。”
北京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成员单位包括清华大学、昆仑数据、冶金自动化院、中石油规划总院、金风科技、三一集团、陕鼓集团、山东临工、雷沃重工、台达电子、诚益通、中国软件测评中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等19家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在产学研链路上集聚数据科学顶级专家和工业领域精锐之师。
台达作为电子制造行业的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北京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其希望与各成员单位一起共同建设运营电子制造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带动产业升级。
正如郑平在会上强调,从大批量生产到少量多样,从大量低成本、低技术生产型员工到高技术、多技能的管理型人才的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要创新的体制、需要不同的人才,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台达势必要紧紧抓住智能制造这一重大机遇,在智能制造的升级转型浪潮中广交朋友,共襄盛举,创造多赢的局面。
摘自《自动化博览》2016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