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是今年科技行业的最热门领域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人工智能”写入,并提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转化。这预示着2017年人工智能将会有更多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出来,和产业、创业更加紧密结合,出现渗透三百六十行的现象。
“如今,随着计算力的突破,数据洪流的爆发和算法的不断创新,人工智能发展已到爆发的临界点,这意味着我们正处于一个AI发展的‘黄金时代’。”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博士在日前举行的新智元2017开源?生态AI技术峰会上表示。
人工智能领域群雄争霸
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印发后,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将人工智能纳入智能制造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引导智能制造重大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成果相结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转化。
从全球范围看,围绕争夺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已经展开:在美国硅谷,英特尔、谷歌、通用电气、Facebook等是最活跃的投资者。在AlphaGo之外,谷歌不久前又发布了神经机器翻译系统(GNMT),并将其投入到了难度系数颇高的汉语—英语翻译应用中,Facebook扎克伯格甚至表示人工智能就是下一个十年路线规划的核心。
“中国的人工智能也从两个‘大脑’发展到群雄争霸。”新智元创始人兼CEO杨静表示, 2016年中国的人工智能有两大标志,即百度大脑和讯飞超脑。一年过后,各大互联网均已启动以AI为核心的战略规划。
3月,李彦宏在国家发改委启动的深度学习国家工程实验室揭牌仪式上发出豪言:百度是深度学习国家队,而且还要做“女排那样的国家队”。3月9日,马云在阿里巴巴首届技术大会上宣布启动“NASA”计划,面向未来20年组建研发部门。3月22日,马化腾在腾讯2016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业内的核心竞争力。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2017年“互联网+”重大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选出了4支“AI国家队”:百度、科大讯飞、腾讯和云从科技。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上不再只有百度、科大讯飞,以腾讯、阿里、云从为代表的巨头和创业公司纷纷参与进来,并将人工智能作为各自的主战场。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朱皖表示:“全球范围内围绕争夺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已经展开,中国在数据保有量、应用场景、计算资源和软件开发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策划部署人工智能重大国家战略,加强标准化工作,组织编制人工智能发展的白皮书和产业生态地图,引导社会力量围绕重点领域加大投入。
从实验室走向AI+
随着各大巨头加入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发展已经从独立的实验室研究走向全产业链生态整合。
据杨静介绍,2016年人工智能产业的两个关键词是“开源”+“生态”:一方面,谷歌、百度等巨头纷纷开源其深度学习平台,让过去在学术圣殿里探索的人工智能技术,真正为全球开发者所用,极大地降低了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门槛;另一方面,算法的门槛被迅速拉平后,垂直产业的有价值数据、商业场景资源重新成为更值得重视的战略要素,人工智能产业从纵向依赖顶尖专家的神经网络算法驱动转向横向“AI+产业”的生态驱动。AI开源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得海内外顶级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初创公司、商业巨头在AI领域形成更为紧密的生态系统伙伴,每个环节对产业链的增值都能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2017年,人工智能将从实验室走出来,和产业、创业更加紧密结合,出现渗透三百六十行的现象。”杨静表示,2017年人工智能将渗透国家战略各个层面,各地政府对该领域的扶持也将迅速提升,人工智能产业也将进入爆发期,错过这波机会将很难弥补。
此外,人工智能的普及化正在推动从金融到医疗、消费等各行业的转型,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在图像识别领域,计算机视觉识别已经达到甚至部分超过人类的识别水准;在机场、安防、社区及家居等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开始进入应用;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也开始发挥作用,如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积分,也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等。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各产业与AI的结合点还将变得更加丰富,为经济转型带来广阔的前景。
宋继强表示,从技术升级迈向产业升级,需要两个前提。一是计算能力的突破,即人工智能能力的提升,性能和适应性的突破;二是生态的构建,即打造一个健康的行业环境,以方便更多人能够学习并参与到AI相关的项目开发中来。
“目前,中国在数据保有量、应用场景、计算资源和软件开发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产业应用的市场大,积累的数据多,可调动的计算资源强,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未来将大有可为。”朱皖表示。
应用是重点投资方向
人工智能也成了投资者疯狂追逐的领域。甚至有人激情万丈地喊出:“创业就去搞人工智能。”
李开复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疯狂投资者之一,其创新工场投资了接近25家企业,包括地平线机器人、Face++、Uisee等。而在创新工场之外,众多风投机构都乐于在人工智能领域砸钱。
数据显示,从全球来看,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全球AI公司突破1000家,跨越13个子门类,2011-2016年人工智能领域融资额复合增速达到42%,总融资额高达48亿美元。其中,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是获投金额最多、创立公司最多的领域。
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表示,人工智能是IDG资本布局较早的一个领域,其投资的Rokid、Sensetime、Zoox等公司估值都已达到数亿美元以上。“当时我们的一个看法就是,在满足数据算法和计算能力的情况之下,我们其实是看好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的深耕。”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是接下来的一大投资重点方向。
顶尖AI科学家也是人工智能企业能否制胜的关键因素。
有“安卓之父”之称的安迪?鲁宾(AndyRubin)也成立一家软硬件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公司,主要面向人工智能领域,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以人工智能方向的专业培养了众多顶尖人才,被以谷歌、Facebook、微软等为代表的企业重金聘请。
当前中国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开始从谷歌、Facebook、微软以及全球名牌大学招募顶尖人才。
对于谁能做人工智能,李开复给出的4个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拥有顶尖的AI科学家,有的话就可以做,没有的话就没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郑南宁也强调人才培养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郑南宁说:“人才是实现我国从‘人工智能大国’成为‘人工智能强国’的重要保障,开放、创新、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人的灵感和创造力一定会对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无法估量的贡献。”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