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既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更是一项关系未来我国经济能否迈入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新阶段的系统性、全局性任务。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来看,我们都要切实找准着力点,推动创新发展。
第一,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激发创新活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必须逐渐从依赖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旧动能转向提升要素生产效率的新动能。一是通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使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从低效率的产业和区域撤出来,投向更高效率的产业和区域;二是通过创新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使同样多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在新技术的作用下提升产出水平,这既需要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更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革与创新并不是互相独立,而是相辅相成。
创新需要改革来激发活力和释放更大的应用空间。改革可以打破阻碍创新的条条框框,激发更多的创新活力。同时,改革也需要创新活动来增强动力,创新往往会对改革形成有力的倒逼机制。
正确认识改革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把握未来政策导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将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从而进一步释放创新的空间和活力,同时也可以借助创新的力量来推动深水区的改革。
第二,在优化体制机制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既是过去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的重要法宝,也将是未来我国实现从技术追赶走向引领创新的独特优势。当前,我国创新能力与发达的创新型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短板。要真正实现引领型发展,还必须要加强基础研究能力,集中力量突破一些制约长远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重大技术,增强源头技术供给和原始创新能力。同时,也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提高政府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则是在新形势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同时,更多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加快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双创”政策实施以来,包括新增市场主体、大企业双创支撑平台、技术市场交易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多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了未来的种子。
应充分认识“集中力量办大事”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在促进创新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努力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创新。
第三,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需求特征正在从大规模、同质化走向高质量、个性化;但是从目前的供给结构来看,许多支柱产业仍存在“大而不强”问题,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资源和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加剧,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存在“脱实向虚”倾向,要求我们必须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提高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首先要靠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和逐步提高,要靠广大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练好“内功”,充分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次,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不但能够带来低成本、高质量的商业服务,而且也为传统产业创新和竞争力升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正在加速应用互联网技术,不仅效率得以改进,还通过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逐步迈向中高端;同时,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涉足传统产业领域,探索智能化、个性化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模式。总之,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有机结合,将对产业提质增效和振兴实体经济发挥关键作用。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