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砥砺奋进 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就辉煌
  • 作者:晁毓山
  • 点击数:620     发布时间:2017-07-16 09:44: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日前,北京市“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发布会之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成果新闻发布会举行。北京市科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及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出席,介绍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关成果。

“2016年,北京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479.8亿元,比2011年增长58.0%;全年新增科技型企业8万家,占当年新增企业总数的比重为36%;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37.7%和12.8%;技术合同成交额3940.8亿元,是2011年的2.08倍;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实现4.57万亿元,是2011年的2.4倍;中关村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229项,比2011年新增139项。”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介绍说。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速度”“引领高度”“支撑深度”“辐射宽度”“改革力度”“民生温度”。

速度+高度引领科技创新中心高速发展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实施《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统筹部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启新篇章。

许强介绍说,在央地协同推进和部市共同努力下,北京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取得显著成效。在京单位全面参与了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重点承接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10个民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牵头“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专项”取得重大突破,总规模120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落户北京;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在北京运营或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2个。截至今年5月底,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超过300家,占全国的近1/3。

重大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5年来,在京单位主持完成的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奖项近400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31%左右;全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在北京产生的技术成果占55.7%,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在全国占据绝对优势;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CiPS细胞)、高温铁基超导等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顶尖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加快聚集。制定实施《关于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的实施意见》,加快引进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领衔科学家及创新团队。截至今年5月底,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北京设立研究院,领衔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截至2016年年底,北京累计吸引中央“千人计划”人才1653位,占全国的1/4。

深度+宽度拓展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维度

“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城一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许强表示,通过拓展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深度”,北京市“三城一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进一步深化,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百度公司、数码大方获批国家工程实验室;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中科大北京研究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怀柔科学城取得多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进展,《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正式获得国家批复;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可行性研究报告、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项目建议书获批;5个交叉研究平台全部开工。未来科学城“打开院墙搞科研”的机制逐步深化,累计建成40个高水平研发平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全面启动智能车联、新型显示等20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科技创新中心延长“辐射宽度”,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构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和中关村行动计划,促进区域科技功能分工协同、产业与创新高效衔接、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共享。构建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上下游高效衔接、互利共赢的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型园区和区域创新中心,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联动发展。2016年,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54.7亿元,是2011年的2.3倍。同时,与其他省区市建立了区域科技合作和对口支援机制。5年来,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54.4%辐射到国内350余个城市,并在天津、河北、内蒙古、宁夏、重庆、贵阳、黑龙江、云南、山西等省区市搭建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合作站和技术市场窗口。

力度+温度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不忘初心

5年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取得辉煌成绩。中关村示范区率先实施国务院“1+6”、“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其中1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复制推广。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政策中10项为全国首创试行,截至今年5月底,通过新政为近500名外籍高层次人才办理永久居留“绿卡”。

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举措落地实施。2016年9月,北京市在全国最早出台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改革举措,即《北京市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坚持放管服结合,突出创新服务,既确保国家关于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各项举措落实落地,又结合地方事权改革突破,简化财政预算编制和评审程序,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将科研项目立项论证和预算评审“合二为一”。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北京市先后制定实施了“京科九条”、“京校十条”等改革举措,以及14个配套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中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实施首都科技创新券政策,2014年以来共安排1亿元财政科研经费,支持了1528家小微企业和80家创业团队,购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服务,“撬开”实验室大门,唤醒“沉睡”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深入实施改革的同时,不忘加高“民生温度”。深入实施首都蓝天行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科技惠民专项,加快垃圾处理、生态功能提升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燃气、热力、电力、给排水等“城市生命线”信息的实时监测;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形成20项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制定136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筛选170项科技成果向5000家(次)医疗机构推广。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许强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回望5年的发展历程,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艘巨轮已经扬帆起航、加油发力,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航程中澎湃前行。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