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指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先后指出:只要选准发展方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持续推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培育新产业新产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稳增长需要新动能,调结构需要新抓手,惠民生需要新途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一二三产业,既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集中的领域,也是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支撑。
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积极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编制总体规划。报请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二是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有关部门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可再生能源、海洋新兴产业等领域制定出台了一批专项政策和发展规划,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在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推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三是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推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及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等的建设,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实施了集成电路、云计算和物联网、大数据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等重大工程,带动了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了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四是推进了一批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和落实与英国、德国、印度、古巴等国家的新兴产业合作,与沙特、捷克等10余个国家开展网上丝绸之路合作,大力推进与波音、空客、苹果、英特尔、思科、IBM等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引领带动作用,总体呈现出“快、高、优、活”的特点。
“快”是指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增长,2010-2015年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年均增长18%。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部分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比规上工业增速高4.5个百分点;服务业部分收入增长15.1%,也好于服务业整体水平。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9%,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2.3个百分点。预计到今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可能达到1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力量。
“高”是指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一些关键领域实现了群体性突破,部分产业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如华为公司已成为全球收入第一的通信设备企业,“BAT”三家互联网企业信息服务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华大等机构基因测序能力进入全球第一阵营。一些新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如自主设计的大飞机C919、长征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国标准动车组相继问世,国产钻井平台实现可燃冰首次成功试采,核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均取得突破。
“优”是指整体效益优。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4%,其中工业部分26个行业同比增长达13.4%,比同期工业利润增速高出4.9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6.1%,利润率提高到8.5%。从上市公司数据看,过去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始终高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上市企业今年一季度利润率达9.8%,比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总体高2.6个百分点。
“活”是指产业创新活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在制造领域,定制化、智能化生产模式方兴未艾,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产品通过众筹等方式快速上市。IT、生物和新能源等技术加速相互渗透,涌现出生物芯片、能源互联网、可穿戴电子医疗设备等融合型创新。在服务领域,个性化、多样化新模式不断涌现,共享单车、网络租约车、基因诊断等新业态向生活服务全面渗透,研发外包和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规模迅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业投资已占到我国创业投资的80%左右。
大胆试 自主改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5年8月2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中办发〔2015〕48号),确定在京津冀等8个区域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先行先试。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会同有关部门、地方积极推进,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国务院授权的169项改革举措已全部启动。公安部、财政部、人社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银监会、外专局等部门,围绕科技人员激励、科技金融创新、市场准入、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各试验区域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已经在某些改革任务推进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了新突破,维权难的不利局面开始改观。有关区域从行政、司法、援助多方面入手,探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途径。北京继续加大司法保护力度,知识产权法院侵权案件平均判赔额由2015年的45万元提高到2016年的138万元;某侵权案件被判赔4900万,创造了我国专利侵权赔偿纪录。广东强化保护企业原创设计的时效性,建成了7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外观专利授权周期由6个月缩短至7-10天。四川注重提高行政保护效率,推动成都中院建立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快审机制,案件平均审结时间缩短40天,二审案件改判和发回重审率由12%下降为8%。
二、激励成果转化有了新办法,不愿转化、不能转化的问题开始破解。有关区域从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无形资产价值评估难等根本性问题入手,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四川率先在西南交大试点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去年完成了168项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创办9家高技术企业,成果转化数量是过去5年总和的15倍。西安支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开展无形资产入股和量化激励改革,孵化创办企业20多家。安徽省合芜蚌三市的148家企业,对2500多名员工实行股权和分红权激励,涉及资金超过6亿元,有效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沈阳推进东北大学试点改革无形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给予科研人员现金、股份等报酬,今年前5个月转化成果与去年相当。
三、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有了新方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有关区域围绕科技企业轻资产的特征,突出高成长性的优势,设计股权融资、无形资产抵押、投贷联动等创新融资新渠道,着力缓解融资难问题。上海在股权交易中心试点开盘“科技创新板”,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42家中小企业通过股权和债权获得融资1.6亿元。北京探索出了无形资产融资新模式,近70家企业以版权、专利权作为租赁物,获得融资超过13亿元。武汉开展投贷联动试点,组织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会,当天就有3家科技型企业获得1.15亿元投贷联动资金支持。
四、外籍人才引进有了新政策,科技创新选才用才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关部门针对外籍人才来华工作门槛高、限制条件多、程序复杂等问题,支持有关区域试点方便外国人出入境、放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的政策,吸引留住外籍优秀人才。北京试点外国留学生凭毕业证或创业书在华注册企业的政策,法籍学生丹尼尔成为首位在我国注册企业的留学生。上海试行外籍人才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转换制度,申请永久居留的人数比之前增加了8倍。
五、军民融合模式创新有了新进展,军民技术相互转化的渠道得到拓展。有关地区着眼突破军转民、民参军的障碍,设计了一系列促进双向流动的渠道,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四川成都设计出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机制,将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军用“翼龙”无人机,迅速转化为全球领先的民用“灵龙”无人机,与多国达成购买意向。四川绵阳开通全国首家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2016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6亿元;探索出民口企业配套军品的认定标准和准入新机制,45家民口单位和26家军品生产商建立合作,实现军民合作共赢。
总体来看,改革试验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良好局面,一些改革实践已经上升为制度和政策成果,一些改革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具备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条件。
摘自 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