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扬州大学:“双侧”发力破局“双创”人才培养
  • 作者:张继华 许悦
  • 点击数:775     发布时间:2017-11-21 11:12: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从2013年9月进入扬大化学化工学院读本科,到2015年11月创办扬州伊莱特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再到2016年10月主持的研发项目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二等奖,填补国内行业空白……对扬州大学学生芮敏来说,最近几年,她的身份一直在“学生”“公司负责人”和“新技术研发者”之间不断切换。

今年,芮敏的公司年产值已达100万元,她也以388分的高分考入该校材料与工程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芮敏说,她的创新创业之路才刚刚开始。

在扬州大学,越来越多的学生坚持学以致用,把创新、创业作为人生努力的方向。该校也从“双创”教育培养的“供给侧”“需求侧”双端发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全过程,努力探索“体系+机制+平台”的“双创”教育模式,让学生真正“创”起来。

“双创”从课堂开始出发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作为大学生,如何“退而织网”,在学校汲取足够的知识素养?又怎样避免千人一面,消泯个性?对此,教育者要从教育本身出发,承担起应时而动、全面谋划的责任。

黄金林是扬州大学微生物学的任课教师。在他看来,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们求知的需要,而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性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他的课上,通常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课前“备课”、课堂讨论、课后总结。而黄金林是一名“引导者”,及时指正学生错误,并对知识点加以延伸。同时,他还让学生以兴趣为主导,组建“本、硕、博”复合科研小组,带着他们一起作研究。

几年下来,黄金林的研究性教学结出了累累硕果。他指导的“人兽共患病与食品安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入选共青团中央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指导的本科生课外科技作品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先后斩获一、二等奖。

“研究性教学只是我们向课堂要效率、助力创新人才成长的一个抓手。”该校教务处处长张清表示,近年来,学校还围绕学生“双创”教育,有针对性地深化教学改革: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创建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实验班、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和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一项项涉及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措施相继出炉,有力推动了该校的“双创”课堂教育。

把创新的“火花”点得更亮

“‘双创’教育关键在于播撒创新种子,而不是制造流水线的产品。”知识的学习是基础,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创新思维如何培养?问题意识怎样养成?创业的品格来自哪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远远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每年暑期,该校体育学院团委书记陈志艳都会特别忙碌。除了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她还是学院的创新创业导师。而每个假期,不仅是各种体育运动培训的旺季,也是她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活跃期”。几年来,她先后指导30多名学生成功创业。

该院2011届毕业生王士元在大二暑假时,对可拆装游泳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当时,这几乎还是一个市场盲点,更谈不上借鉴和学习成功经验。

在陈志艳的指导下,王士元和他的创业伙伴一起进行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创业:从用纸折叠模型进行几百次的实验,到自主研发的拆装一体化游泳池获得国家专利;从对创业一无所知,到荣获全省优秀创业项目“最佳创业项目”、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从市场调研,到创立扬州树缘运动场馆管理有限公司。如今,王士元公司的业务覆盖了10多个省份,年营业额突破了200万元。

“大学生思维活跃,不乏创意的火花,关键是怎样变成现实,让火花点得更亮?”该校学生工作处处长林刚介绍,自从200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以来,该校从“需求侧”布局,积极探索“双创”教育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此外,学校还组建了一支近百名成员的“双创”导师队伍,聘请了150多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校友企业家等,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有力推动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今,在扬大校园里,各类创新活动已蔚然成风。

实现从“0”到“1”的转变

在“双创”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如何破除从创意想法到变成现实的“最后一公里”现象?归根结底在于实践。为学生搭建好实践平台,让教育、实践、孵化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从“0”到“1”的转变,更能让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根植在他们心中。

在扬州大学物理学院,有一个名叫“601”的工作室,聚集了一批脑洞大开的“创客”。成立3年来,“601”先后有近百名学生加入,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17项,其中包括2014年第十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特等奖。此外,“601”还获得了6种实用新型专利和10项软件著作权。

“成立这个工作室,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他们搭建一个实践平台。”指导教师陈磊说,“现在看来,‘601’工作室的确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也强化了他们电子实验的基本技能,将书本理论应用到实际中。”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这是该校创始人、近代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至今被扬大的师生奉为圭臬。

近年来,该校为学生搭建起“学校+地方+企业”的联动实践平台:依托大学科技园、地方科技园、产业园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实验室;组建各类产学研联合体,与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400个。

同时,学校不断加大实践环节的投入。仅去年一年,大学生创业苗圃就募集资金700万元,专用于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今年,苗圃还成立了创客互助金融平台——“大学生苗圃融创汇”,支持创客开展创业活动。

近年来,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该校已连续四年捧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优胜杯”,连续四年入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强大‘动力引擎’。”该校党委副书记叶柏森说。

摘自《中国科学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