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机C919成功下线试飞,高铁继续征战海外,新能源汽车开启人工智能模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2017年频频破局,一批“大国重器”正在开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纪元。
从《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战略目标”规划,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质量强国”指引,中国制造不仅在2017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更成为提速和破局的新开始。
国产大飞机打破垄断
总装下线两年后,2017年国产大飞机C919分别在5月和12月完成两架飞机试飞,订单随即迅速增长。作为我国按照与国际接轨的适航标准自主研制的单通道干线飞机,目前拥有国内外27家客户的785架订单。
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明珠”,大飞机的成功研制意义重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动力与工程学院侯安平教授表示,我国拥有的工业门类是最全的,这其中惟一真正没有实现突破的是航空领域,国产大飞机的成功研制弥补了这一空缺,打破了长久以来欧美对大飞机制造的垄断,有望成为继高铁、北斗导航之后新的国家名片和重大标志性工程。
在侯安平看来,中美双方签署了《适航实施程序》后,打破此前国产大飞机国际上无法通航的壁垒,打开了国产民机进入美国市场的通道。
国产大飞机的研制对行业的带动力、辐射力不可小觑。相关数据表明,我们每向航空航天工业投入1元钱,不仅会拉动近70个行业的增长,同时还可关联产出8元钱的效益。
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管理与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堃表示,过去民航飞机一直依赖进口,被空客和波音公司垄断,受制于人,未来民航市场增长空间很大,可以更加有效地满足国内航空需求发展。与此同时,国产大飞机研发是体系化过程,对其上下游的相关配套、技术工艺装备等要求非常高,研制成功势必带动整个航空业发展。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中对国产大飞机提出发展规划期待是:到2020 年,突破制约我国大型飞机发展的技术瓶颈,掌握大型飞机核心与关键技术,实现C919 窄体飞机试飞取证和投入运营,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能力,并适时启动系列化发展。
地面交通吹响“复兴号”
在时速350公里飞驰中的“复兴号”上,一枚立起来的硬币保持10分钟不倒。高铁给人们带来的惊喜不止于此。历经3年,“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研制,与此前“和谐号”不同,其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
“高铁在国内运行多年,市场性、安全性、稳定性是经过市场检验的。2017年高速铁路里程突破2.2万公里,2020年将突破3万公里,这带动了我国交通体系建设升级,与此同时,高铁在‘一带一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带动交通走出去,高铁在我国交通领域和制造业领域的作用不言而喻。”李堃认为。
在李堃看来,“复兴号”350公里时速是世界上商业运营速度最快,同时又是标准化、系列化、速度化的高铁动车组,是我国轨道交通的一大突破。
“复兴号”标准动车组的3个级别为CR400/300/200,持续时速分别对应350公里、250公里和160公里,适应于高铁、快铁、城铁。由于我国目前运行的大量线路属于按照250公里时速设计建造的,所以时速250公里的“复兴号”纳入到中国高铁运营体系里。
“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中,超过80%将被高铁网络覆盖。而高铁之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也成为2017年新的增长热点。
“我国电动乘用车技术也取得显著进步,车辆的整体技术与世界顶尖水平差距并不大,部分产品性能指标已与国外先进产品不相上下。在技术层面,我们已经具备与全球的同行正面竞争的实力。”北汽新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于传统造车,我国新能源车企有望成为引领者。
2017年初,我国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达每公斤220瓦时、价格1.5元/瓦时,较2012年能量密度提高1.7倍、价格下降60%。在消费市场上,2017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3.9万辆和6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7%和51.4%。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