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品牌建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5月10日,我们迎来了第二个“中国品牌日”,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和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也正在上海举办。如何擦亮自主品牌、展示中国名片,以品牌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品牌建设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关乎国家整体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强调要努力创建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的提出,意味着我们要加快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竞争力强、品牌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推动我国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转变,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企业对品牌建设的重视,一批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实现逆袭,“打造中国品牌”的强音正在从理念变为现实。“中国航天”“中国高铁”等大国重器享誉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成为高品质、高质量的代名词,彰显出“中国品牌”的世界魅力。近日发布的“2018年全球品牌500强”报告显示,中国上榜品牌连年攀升,10年来价值上涨近9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品牌实现了了不起的跨越,日益深入人心,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新时代对中国品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立足自身优势,转变发展理念,加强统筹协调,从质量、创新、文化等入手,倾力打造一批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水准的品牌,加快建设“品牌强国”,更好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要坚持市场主导,激发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应当积极作为、有所担当。既要改掉产品质量和性能欠佳的“硬伤”,做细做精做强,不断提升品牌的内在价值;又要进一步释放创新动力,把创新当作“牛鼻子”来抓,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让有竞争力的品牌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在优化品牌发展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品牌企业资源集聚上下功夫,通过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多管齐下,为中国品牌建设保驾护航。
“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建设“品牌强国”任重道远,不可能立竿见影。纵观全球市场,任何一个享誉世界的品牌都需要几代人胼手胝足、披荆斩棘。铸就中国品牌同样没有捷径。我们必须牢记古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警训,既不能违背品牌建设的规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到最后半途而废、有始无终。唯有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将品牌意识、工匠精神、民族品格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打造叫得响、传得久的“金字招牌”,展示更多有魅力、有品质的中国名片,更好为高质量发展蓄势积能、打造坚实支撑。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数据
《经济日报》,2018年5月11日
连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统计法执法检查组在湖南等地进行执法检查,经常听到地方上的同志讲,“以高质量数据服务高质量发展”。可以说,这既是对新时代统计工作的新认识,也是对数据建设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过去有一段时间,有些地区把统计数据当作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度量衡”,甚至根据统计数据来“争先进位”。数据有着“无法承受之重”,某些地方就出现过“数据出政绩”“数字造假”的极端事例。其实,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来审视统计工作,就会看到,数据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标志。尤其是随着大数据建设,数据化管理解决了很多过去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极大提高了社会治理水平,也方便了普通人的生活。数据已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不少地方尝到了数据化管理的甜头,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高质量数据服务高质量发展”“挖掘数据的价值”等新认识被提出。
维护统计数据的严肃性,保证统计的真实有效,在我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则要求,而是有法律依据的。早在1983年,我国就制定了《统计法》,1996年、2009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去年5月国务院又通过了《统计法实施条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6份重要统计改革文件,提出了统计改革的具体任务。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首先要认真执行统计法,认真落实《统计法实施条例》,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有关统计工作的部署要求。这不仅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数据要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就得不断改革,拓宽统计范围,不断完善统计指标。在执法检查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统计法执法检查组不仅督促各地贯彻落实统计法,还发现不少自觉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好经验。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层面提出要做好“三新”统计,即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统计。各地则结合当地发展目标,自觉设置统计指标,监测高质量发展。比如,有的地方针对精准脱贫,对不同类型的农户进行测算摸底,提供精准脱贫量化指标;有的地方组织对“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企业开展调查;有的地方则针对污染防治,探索建立绿色发展评价、节能减排、生态文明考核等指标体系。
统计数据要当好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参谋”,就必须根据高质量发展要求合理设置统计指标,不断创新统计方法,逐步完善统计规范。一句话,要建立数据统计的大格局,才能服务好高质量发展的大目标。
今天,我们都生活在数据中,每个人同时也是数据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提高数据质量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每个公民都要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中来,支持统计、参与统计。人人支持统计,才能提高数据质量,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