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数字经济激发传统产业变革
  • 点击数:804     发布时间:2018-06-29 13:48: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数字经济的能量不仅在于网信产业本身,也来自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所激发出的新变革。业内专家认为,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了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说明,数字经济在以数字化丰富要素供给,以网络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以智能化提升产出效能,既能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也将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为转型升级带来了怎样的新动能?又如何作用于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

“互联网+产业”提升效能

“在消费者端,在网上花几百万元买艘游艇已经不是新闻。去年在我们采购平台上最大的一笔在线订单是1.06亿元,而且一天就完成了。这笔订单里面有2000种采购品,子类目就有170页,有60多家供应商服务这笔订单。能够实现这样一笔订单,是因为数字化的自动分单、拆单,让不同的供应商向采购商提供报价,在线就能完成采购流程。”阿里巴巴中国内贸事业部工业市场总经理陈意明这样介绍阿里巴巴的工业品采购平台,“通过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大企业就可以与小企业顺畅地连接在一起,企业采购也会变得更加高效、透明和分散。”

1.06亿元的庞大订单一天完成,这正是产业互联网效能的体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动力引擎。

在制造业领域,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制造业数字化水平由2015年的14.2%增长到2017年的17.2%。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3.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6.4%。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实施,开展428个智能制造项目,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在服务业领域,融合同样带来了“提档升级”,2017年我国网络零售额达71751亿元,同比增长32.2%,跨境电子商务同比增长超过30%。农村电商实现网络零售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39.1%。

在专家们看来,产业互联网仍大有潜力可挖。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但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一些企业达到3.0水平,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仍处于2.0阶段。多数企业数字化水平较低,网络化、智能化演进基础薄弱,工业网络标准、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仍然不足。在平台支撑方面,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平台商业成熟度存在一定差距,龙头企业缺乏,核心能力薄弱,生态相对滞后。

“互联网+政务”深化改革

“福州网上审批和项目全程代办按时办结率达100%,最快办件时间3分4秒;青岛‘一窗式’企业设立联合办理,平均办理时限为1.39天,提速82.6%;广州行政审批服务效率比承诺时限平均提速60%以上。这就是我们‘互联网+政务服务’解决方案所带来的体验提升。”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这样告诉记者,“智慧政府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互联网+政务’也是政务互联互通全面落实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手段。”

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正如孙丕恕所说,“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着“放管服”改革。截至2017年6月底,71个国务院部门和直属机构开通了政府网站,92.9%建立了信息发布制度。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形成。截至2017年12月底,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全部公布省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省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共发布54440项政务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网上办理、结果查询服务,推出了31个省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国省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建设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发放电子营业执照,逐步实现企业“足不出户”办理营业执照。

“互联网+政务”也在公安、金融、法院等垂直场景中得以应用。“电子身份证”(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在衢州、杭州、福州3个城市开始试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金融业统计平台已经建成;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揭牌,100%在线开庭审理案件,开庭平均用时仅25分钟,平均审理期限32天,构建了网上法治新空间。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达到2722亿元,同比增长16.2%,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2017年我国省级政府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初步建成;全面优化网上服务成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亮点;‘应上尽上、一网服务’成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重要抓手;‘一次认证,全网通办’成为发展重点;政务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成为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的核心。”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民表示,“下一步需要推动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全国漫游’。”

“互联网+民生”突破瓶颈

“孩子腋下有硬包是什么病,该挂哪一科?”回答这个问题的不是医院的分诊台,而是人工智能引擎。腾讯的首款医疗AI引擎“腾讯睿知”日前在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得以应用。智能导诊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解决资源错配问题,通过智能的人机对话,基于大数据打造的知识图谱,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实现对疾病及病程的预判,帮助患者推荐合适的科室和医生。

数字经济的发展,要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信息化已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教育、养老、医疗、交通等“老大难”问题在“触网”后的新面貌,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了更多获得感。

从目前来看,教育和医疗成为“互联网+民生”的两个重要突破方向。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截至2017年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0%,是五年前的3.6倍,多媒体教室比例达87%,实现了翻番,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平台注册用户已达6800万人。截至2017年6月底,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44亿,在线教育使用率达19.2%。

在医疗领域,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稳步推进。建成全国异地就医系统,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接入系统,基本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减少患者“跑腿”和“垫资”压力。28个省份共制发居民健康卡1亿多张,全国三级医院全面实现电子病历诊疗,不断开展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就诊、移动支付等。1.3万余家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已覆盖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积极推进。

“根据我们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在高速增长的全国数字经济诸产业中,医疗、教育延续了去年的爆发式增长势头,产业指数增速继续领跑所有行业,分别达到371.90%和226.09%。”腾讯研究院产业经济中心主任李刚这样表示,“在这两个行业中,也可以看到正在从模式创新驱动到技术驱动的变化趋势。拿医疗来说,最早的‘互联网+医疗’是从线上挂号开始,这只是浅层次提升医院效率的方式,但随着数据打通的实现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入,‘互联网+’正在进入包括智能导诊、医保结算支付、早筛等最核心的诊疗环节中,从而为缓解‘看病难’作出更大的贡献。”

抓住机遇做强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的数字经济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是信息通信产业部分,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二是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即传统产业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实现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9%。数字经济领域就业人数达到1.71亿人,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2.1%。

当前,我国发展数字经济面临三大机遇。一是政策红利释放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网络提速降费、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分享经济、工业互联网、信息消费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正在推进实施,各地对数字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二是产业转型机遇。以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引发软硬件等核心技术体系升级,深刻调整产业格局。三是经济转型的机遇。数字化新技术新应用正在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网络连接、平台支撑、软件定义、数据驱动、智能增值成为主要特征,为数字经济发展开辟了巨大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产业规律的客观路径,是着眼全球、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是立足国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要致力于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增强要素供给能力。推动数据资源高效汇聚、协同开发和合理利用,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提升信息通信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高端发展水平;创新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培育数字化人才队伍。

二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增强传统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观念引导和价值认知。加大工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推广力度。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提供商,拓展传统企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服务能力,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三是提升数字经济治理能力。完善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法规,构建以《网络安全法》为核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大数据安全管理、跨境数据流动等重点领域专项立法同步推进的网络安全制度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促进监管数据有效共享和高效协同,提升融合监管能力。同时,还要重视数字经济重大理论研究。

摘自《经济日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