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配套不断完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具备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条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可以从结构、质量、协同等三个维度来认识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优化人才供给、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金融制度、激发市场活力等,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扎根我国发展实践、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
现代产业体系既有先进性的一般要求,同时也表现出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随时间动态演进的特征。所谓先进性,是指无论是纵向时间维度的比较还是横向国别、地区维度的比较,产业体系都应该是高水平的。所谓差异性,是指由于各个国家、地区在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体制、发展路径、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现代产业体系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各个国家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自己的特征,后发国家并不必然遵循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所谓动态性,是指现代产业体系会随着经济发展、技术演进而不断调整,特别是会随着技术前沿的推进而不断迈向更高的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可以从结构、质量、协同三个维度来认识现代产业体系。
从结构维度认识现代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于特定资源禀赋的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产业体系具有其内在的合理结构。
从产业结构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意味着三次产业结构之间、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细分产业内部以及同一产业上下游之间在产业规模、产品结构等方面要存在合理的比例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三次产业结构转变的阶段,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更要认识到,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驱动,让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断汇聚过来,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从组织结构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意味着不同规模、形态、所有制的企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呈现比较合理和良性的状态。一般来说,大企业在资金、技术、渠道等方面具有优势,领导产品和服务的架构设计,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大企业知识的溢出、人员的流动以及创业创新等能够孵化出大量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和配套服务,灵活性更高、创新更活跃,亦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成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还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也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区域结构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既要求某一产业或产业链不同环节根据其资源投入特点进行空间布局,又要求某一区域内的产业符合该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特点;既要求区域间按照比较优势错位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又要求缩小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需要注意的是,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区域范围内要推动同类产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发挥集聚效应;在全国范围内则要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协同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从质量维度认识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内容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是由各类企业、各类产业组合构成的简单集合,而是高质量的产业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我们在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绿色发展等方面做到全面提升,从而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技术水平上,现代产业体系意味着创新能力要世界领先,在研发投入强度、科技论文发表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专利转让收入以及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等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不仅具有强大的模仿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而且具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在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话语权,是国际产业技术标准和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创新和科技进步而不是要素的投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在生产效率上,现代产业体系意味着通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技术水平、优化工艺流程、创新商业模式、改进企业管理等方式,达到产品质量高、投入—产出效率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均居于世界前列。
在经济效益上,现代产业体系意味着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能耗物耗、加快资金流转、提升品牌价值等方式,实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显著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目前,我国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高附加价值和经济效益,从而让人民群众分享到更多经济发展的成果。
在绿色发展上,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产业的能耗、污染、水耗以及各种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理念的进步和技术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对绿色发展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不断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源转型,促进消耗与排放指标持续下降,从而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协同维度认识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意味着现代产业体系不仅具有结构和质量维度的要求,协同维度亦十分重要。现代产业体系是包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在内的有机整体,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转型升级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科技创新能够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特别是初创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金融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给予资金支持,而现代金融的发展也需要实体经济为它源源不断地造血,并依赖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产品、装备、服务等手段不断创新业务和商业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此外,还需要认识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都需要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撑。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使产业与人力资源高度协同,既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又要使产业规模、水平和结构与人力资源状况相适应,实现更充分的就业。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世界科技创新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重构全球产业版图,国际环境也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发展环境趋紧等不利因素,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尤显紧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在于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这就需要瞄准我国产业短板和世界科技前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优化人才供给、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金融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政产学研用合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中长期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产业是经济体系的基础和内核,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战场。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历史经验表明,供需双侧合力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来源。从需求侧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提升,人们的消费需求出现了从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个性化、高端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需求正逐步向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升级,这些都拉动了产业结构从农业向非农业、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随着我国逐渐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出口比重及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均在不断上升,带动了出口产品从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先进信息技术产品等转变,也拉动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供给侧看,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体制创新,不断释放制度红利,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进一步看,这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显现、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等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我国亦正在经历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淘汰高能耗产业等一系列结构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供需两侧发力还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既存在部分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无法释放的问题,也有供给体系不能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以系统性思维构筑产业结构转型的政策组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开放合作,加快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产业结构转型供给新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应用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值得关注的是,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特别要改革完善科研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既鼓励创新也宽容失败,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第二,要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重要支撑。要素市场化配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关键所在,亦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要以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有序流动,让市场在要素价格形成、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把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协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行业供求衔接和产业创新发展。
第三,要不断推动开放合作,在转型升级中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外在拉动力。在这一过程中,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以高质量引进外资、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和优化推进多元化出口为重点,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动资本、商品、技术、人才等自由有序流动,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四,要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凝聚产业结构转型内需动力。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强化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增加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公平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更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拉动力。
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