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已探明有钼、铝、金、钨、煤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工业实力雄厚,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
……
洛阳的过去,在中华文明史里留下了太多的灿烂文明和不朽功绩。进入新时期,如何面对资源不断减少又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为传统工业城市带来“活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洛阳市副市长贺敏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显得信心十足。他表示,洛阳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洛阳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未来,他们将会广泛运用现有的政策和科技资源,通过创新驱动战略激发传统产业的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下,洛阳不仅不会落伍,甚至还谱写了一幅新篇章,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从获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河南自贸试验区再到连续3年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荣膺中国制造业名城、节能环保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洛阳国家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称号。贺敏说,这就是他的底气,也是洛阳的实力体现。这位长年扎根于科技系统的“老兵”不断向记者抒发他的科技情怀和科技报国愿景。
建设自创区帮助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在游客眼里,洛阳印入脑海里的是龙门石窟、白马寺、牡丹;在匠人眼里,洛阳则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业、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一起扛起了洛阳的工业“脊梁”。
不过,优势在某一时期也会成为劣势。目前,在国家大力倡导环保理念,要求各地从资源节约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洛阳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转方式、调结构”?
贺敏说,惟有创新可破。“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而正是敢闯敢拼的大无畏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让洛阳收获了诸多荣誉,同时洛阳的好运接踵而来,其中,尤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试验区两块“国字牌”最具含金量。
贺敏说,自获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洛阳积极通过项目实施带动自创区建设提升;谋划自创区建设十大重点工程,通过洛阳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中原大数据产业园、洛阳科技创新城等重点建设工程的推进,带动自创区整体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率先制定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布局8大方向66个改革举措,协调洛阳市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力量,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河南省创新创业高地。
在加快科技投入机制方面加快改革,在河南省率先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推动建立以普惠性后补助支持方式为主的社会研发投入引导机制,激发企业内生创新动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体制的不断完善也为服务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目前洛阳传统产业仍占该市工业较大比重的情况下,贺敏正在谋划实施科技引领产业创新行动,立足传统产业优势,瞄准产业链高端,通过科技引领打造国内具有一流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立产业集群发展高效模式;推进传统产业产业联盟建设提升;围绕传统产业创新提升,大力实施“双倍增”行动。建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梯次培育格局,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提高创新平台在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落实“1+4”人才政策。围绕传统产业“引才”“育才”,持续实施“河洛英才计划”“河洛工匠计划”等,精心育才、大力聚才、科学用才,形成“引来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撑起一片产业”的发展态势。
政策“大礼包”来袭抓好落实是关键
政策“大礼包”为洛阳集聚创新资源提供了“加速度”。贺敏谈到,洛阳不缺科技资源,甚至可以说在全国都排在前列。“洛阳拥有各类研发平台1500多家,其中省部级科研院所1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3个。这么多科技资源,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创新步伐,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加快聚集,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和供给体系质量。”贺敏说。
除了上述政策外,2016年国家还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洛阳分别被确定为区域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1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全力支持洛阳打造支撑带动河南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在贺敏看来,这些政策足够促进洛阳高质量发展了,而关键是如何把政策用活、用好。
贺敏的做法是:一是实施“双倍增”行动,即实施创新主体倍增和创新平台倍增。在他看来,创新必须围绕企业,离开企业就是空谈,必须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调动科研院所等平台的力量,服务好企业的创新活动。
二是打通“四个通道”,即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人才成长“四个通道”。
三是促进“四链融合”,即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安排资金链,围绕资金链出台政策链。加快洛阳自创区先行先试政策复制推广,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扶持小微企业打造“双创高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下,洛阳不光走在了前列,而且还扛起了“双创”的大旗,成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同时连续3年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分赛,成为首屈一指的制造业企业的“双创高地”。那么,洛阳何以在为数众多的制造业大市中脱颖而出?营造出如此浓厚的“双创”氛围?
贺敏说,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构建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政策体系。围绕空间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降低市场融资门槛、创新主体培育、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务环境优化等方面出台40余项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政策,初步构建了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政策体系。
二是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工业园、商贸物流电商区、文化创意产业园、乡村创业创新基地(星创天地)等六大类创业创新空间载体发展质量。
三是举办服务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会展赛事活动,进一步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掀起创新创业热潮,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功夫不负有心人”,洛阳的努力也让他们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截至2017年底,洛阳市小微企业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小微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亿元,小微企业新增就业人数超过9万人,小微企业当年授权专利数量超过1700件,分别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的2.66%、17.25%、26.4%、 34.36%。
而更令贺敏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在工作中所形成的经验。他认为,经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他希望将洛阳在“双创”方面所形成的经验复制到全国。
贺敏在总结经验时说,一是通过依托重要工业基地、重大科研机构、厚重历史文化,实施“重微共振”工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路径。截至2017年底,小微企业工业园共入驻企业达600余家,形成了市级以上专业化众创空间14家。依托厚重历史文化,留住了老洛阳“底片”——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道德经国学文化产业园、上阳宫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小微企业集聚区。
二是建立了整套的工作机制,实现部门、县区联动,共同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工作。高规格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洛阳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推进方案》,建立了《洛阳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工作会议制度》《洛阳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工作监督检查制度》《洛阳市小微企业统计监测制度》等工作制度,先后召开20余次由副市级以上领导主持召开的工作推进会,专题研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工作,实现部门、县区联动,共同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工作。
展望未来,贺敏希望继续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为统揽,紧扣产业创新和科技引领助力主导产业提速,强化郑洛新自创区龙头带动,突出创新人才支撑,以“双倍增”行动、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三大举措为重要抓手,壮大科技力量,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把洛阳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