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自贡,热流涌动。空气里不仅弥漫着花香还夹杂着自贡特有的“咸味”,这是千年盐都散发出来的味道。
“开窗可见山水、下楼可寻历史。”“含绿量”从未饱和,“肺活量”不断扩增,生态公园一直在环绕工业园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高新区建设30周年,记者走进自贡高新区,发现偏居四川西南部的自贡会是如此一番美景,更难想象的是自贡这个“因盐设市”的工业城市,如今不仅山水如画,更是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
在自贡加快建设全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发展机遇下,作为自贡经济转型的“试验田”、全市经济“主引擎”——自贡高新区如何承担这一历史使命?这个于1992年获批建立,并于2011年加入“国家队”的高新区是如何高举创新的旗帜,利用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步伐的?如何在工业化转型的道路上,还能打造出如此环境优美的园区?日前,记者专访了自贡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单鑫。
从“做盐”到发展“高新”产业
走进自贡,些许盐井还不时在城市中闪现,记录着这座城市过往的产盐痕迹。雄踞闹市的盐业历史博物馆,记载了千百年来自贡人为井盐开采而付出的智慧和辛劳。
“自贡是一座老工业城市,因盐而兴,因盐而盛,盐及盐化工产业曾是这个城市的主导产业。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三线城市建设的布局,到上世纪80年代,自贡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机械、化工、无线电、轻工业等都拥有了‘自贡造’的品牌,比如莱莉牌空调、长庆牌电冰箱、旭川牌收录机、野马牌越野车,也曾畅销市场,红极一时。”单鑫给记者普及自贡这个工业城市的发展史。不过,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自贡造”产品逐渐销声匿迹。
最近,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自贡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主阵地、自贡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引擎,自贡高新区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又将如何做好做实“高”和“新”两篇文章?
“自贡高新区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担当、更高质量、更实作风,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在自贡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中当好排头兵、抓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窗口期、机遇期,全面提高改革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城乡发展质量、人民美好生活质量!”单鑫表示,这是全市人民对于自贡高新区提出的新要求,更是自贡高新区的新使命。
面对经济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大、创新发展困难多、资源环境约束紧,自贡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筑巢引凤、招大引强、加快转型升级……结合实际,超越自我,自贡高新区谋定了新的发展路径:围绕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培育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的“3+1+1”产业体系做文章。
2016年12月,自贡首个电子信息产业园在自贡高新区奠基,实现了自贡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中誉瑞禾、星诺科技等4家电子信息企业已升规入统,实现产值13.5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只是自贡高新区加快转型升级的一部分。围绕着“高”和“新”,近年来,自贡高新区重点打造以自贡综合保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园为龙头的“一区三园”,推动电子信息、生物科技和石墨烯三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产能,实现园区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此外,自贡高新区还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已逐步形成以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导,重点培育生物医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3+1+1”产业体系。
“预计2018年,三大主导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为81%、5%和6%。”单鑫表示,2018年自贡高新区将把建设“川南极具实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制造基地”“极具竞争力的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极具发展潜力的四川新兴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作为发展目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科技创新为旗
知识产权建设硕果累累
在自贡高新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更新升级换代的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加快知识产权建设成为了自贡高新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新路径。
“近年来,我们将知识产权工作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的重大工作来抓,不断引导和扶持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单鑫说。
着力管理知识产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建立“1+N”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1”即出台《自贡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工作规划(2017-2019)》,“N”即启动研究出台《自贡高新区知识产权(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自贡高新区支持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政策》《自贡高新区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打造一批服务平台,将知识产权作为核心工作纳入到建设工作方案中,推动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分析平台、特色产业专利数据库等模块,着力打造以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核心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平台纽带作用,成功吸引九鼎天元、科伟专利、行之专利等18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2017年全年共走访企事业单位65家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50余次。
加大创新主体培育,不断增强创造能力。培育一批优势企业,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阶梯式培育,形成一批专利产品。加大专利资助力度,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2017年全年兑现专利资助及实施资金108万元,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创造,研发形成专利产品。运输机械的“管状带式输送机滑架式压带装置”、大西洋的“一种X60等级管线钢焊接用焊条”、凯茨阀门的“自洁式煤层气专用球阀”等专利技术获得了四川省专利奖励,专利技术产品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着力运用知识产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速。推进一批专利转化,利用自贡高新区设立的专利实施奖励资金和各项政策引导作用,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和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自贡高新区企业四川升拓检测“一种消减冲击弹性波激振残留信号以识别反射波信号的方法专利组合”项目获得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转化项目支持。今年,园区已实施省级以上专利技术转化项目达10项,新增产值近2亿元。
开展一批专利质押。以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园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宣传、培训和对接会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有效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融资,拓宽融资渠道。自贡起重机械利用“波浪挡边式输送带”“一种新型垂直重锤拉紧装置”等10项专利实现质押融资1374万元。
截至2017年底,自贡高新区共有22家企业先后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累计实现融资额已达9980万元,其中,质押融资额达3390万元。
着力保护知识产权,优化发展环境,开展行政执法,组织宣传培训,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明显。2017年,自贡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全年申请专利730件,居全市第一位。
“软硬兼施”
打造最美园区
漫步在自贡高新区内,很少听到机器轰鸣声,更多的是一份宁静和鸟语花香。
“工作中也可以有诗情画意。”在单鑫眼中,高新区不仅是高新产业的聚集地,更应该有与之配套的环境。她认为,高新区要营造良好的生态,就会像置放一枚磁石,吸引着安居者、创业者、旅游者。放大这股吸引力,就是践行“两山理论”释放的生态红利,也生动演绎着从“生态美”到 “百姓富”的绿色发展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城市‘含绿量’就是‘含金量’。”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造最美的基础设施。在卧龙湖,记者看到了一个规划极好的生态公园。这里花草错落有致,碧蓝的湖面上时不时被鸟儿或虫儿荡起层层波澜。在这样的美景中创业,一壶茶、三两人,仿佛可以坐着欣赏一辈子。
单鑫表示,目前卧龙湖周边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毕,那里将会成为创业者散心的天然氧吧。
“2017年,自贡高新区已新增绿地面积约13.1公顷,绿地率达36.01%,绿化覆盖面积增加74.2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1.50%,公园绿地面积增加7.7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9㎡。”单鑫说,他们还将以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为着力点,深入实施“净化行动”,依托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严格环保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开展“蓝天行动”,狠抓施工道路扬尘、秸秆焚烧等源头管控,全力实施“碧水行动”,认真落实“河长制”,持续推进“绿地行动”,全面启动高峰公园建设,力争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把自贡高新区建设成为产业与环境和谐、山水与城市相融的宜居宜业新城。
“开发建设走到哪里,绿化绿植就跟到哪里,生态环境修复就配套到哪里。”单鑫说,“绿色应该是高新区的本色和底色。”
单鑫认为,自贡高新区不仅要用最美的硬环境吸引人,还要用最好的服务留住人。
为此,自贡高新区全力营造“亲商、扶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投资氛围,积极实施项目官员制度,开展一对一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落地开辟绿色通道。
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高度整合行政审批权限,设立行政审批局,实施“一站式服务、一窗式服务”,积极探索“多评合一”“联合验收”等新模式,探索建立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办理流程,缩短行政审批时间30%,营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与此同时,自贡高新区还加快改革步伐,全面完成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重新优化设置12个内设部门,“小机构、大服务”管理体制优势进一步凸显;推行全员聘任和岗位管理改革,建立健全高效灵活的用人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园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深入贯彻落实《促进高新区加快发展二十条意见》,积极承接下放权力。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今年4月18日,在2018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上,世界500强企业绿地集团与自贡高新区管委会签约,拟投资约120亿元,在自贡高新区打造跨贸产城融合示范区项目和国际教育产业示范区项目。这是自贡高新区深耕绿色经济结下的硕果。
“百年一梦终将应,且看飞龙向日腾。”
“如今的自贡高新区,正以‘建宜居新城,造千亿园区’为目标,围绕产业链,努力构建创新链、资本链、信息链、政策链、人才链,使科技服务要素进一步集聚,创新孵化器的效能进一步放大,整合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力打造超千亿研发智造型园区。”单鑫说。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