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5%,而万元GDP能耗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约2/3。
——从业人员人均GDP为32万元,是全国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6倍;企业人均工资性收入是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8倍。
——一年新注册企业38.6万家,同比增长36.9%,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1058家。
这组来自国家高新区2017年发展数据,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范本。
经过30年不断探索,国家高新区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由“量”的增长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转变。国家高新区在经济发展持续稳中向好的同时,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实现了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贡献。
30年间,国家高新区从企业强,到产业强,到经济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成为带动和引领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领头羊”。2017年156家国家高新区GDP总和9.52万亿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5%;全口径出口3.45万亿元,占全国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20.4%;全年税收收入1.2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0.1%,占全国税收收入的8.2%;相当一批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GDP在所在城市中占有较大份额,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43家高新区GDP占所在城市比重超过20%,21家超过30%,8家超过50%。
30年间,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国家高新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里不仅诞生了激光照排系统、超级计算机、中文搜索引擎、集成电路器件工艺、高铁运行控制、5G移动通信、人工智能芯片、创新药物与医疗器械等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变革性重大科技成果,还培育了彻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微信、微博、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创新成果。武汉东湖光纤光缆、光器件、激光产品国内占有率均超过50%,张江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约占全国35%,天津高新区新能源领域风能产业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30% 。
30年来,国家高新区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文明比翼齐飞,一个个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谐发展的现代科技新城正在崛起。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不断改进,改善民生和和谐社会建设特色突出,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推进,国家高新区成为全国各地城市化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明确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区域创新高地,国家高新区有责任也有能力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力量。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高新区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为引领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聚集了212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经科技部备案的43%的众创空间;各类高校826所,研究院所298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54个、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1202个;4971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3127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创新创业人才聚集的高地,率先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这里不仅有留学归国人员12.6万人、外籍常驻人员6.3万人、引进外籍专家1.6万人,有4962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还有千千万万个在孵化器、众创空间追逐梦想的创业“新四军”。
我们欣喜地看到,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的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产业报国”的精神追求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许多成功创业者又以投资人、导师、连续创业者的身份,再次参与创业,反哺了创业生态,在创业者之间形成代际传承,塑造了中国的企业家精神。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绘就了最亮丽的底色。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30岁的国家高新区已经走过了万水千山,但走向未来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因为要解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攻克“卡脖子”的技术,仍然道阻且长;解决高新区一流的企业主体不足、国际化发展水平不足、创新人才聚集不足等问题,仍然任重道远;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引领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唯有久久为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向未来,推动国家高新区向高水平发展,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将国家高新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新时代、新目标、新使命。而立之年的国家高新区,历经风雨创造了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今天,相信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国家高新区必将风雨无阻、勇往直前,一定能在创新发展中走向辉煌未来。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