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曲“东方红”到“天宫”游太空,从国产航母下水到“蛟龙”深海探秘,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中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持续跃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中国科技创新正迎来历史性跨越,神州大地回荡着“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40年只争朝夕:中国科技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一条街折射40年变迁。
从中国电子“第一街”到世界创客“点子库”,深圳华强北的全球最大硬件孵化器“HAX”使中国的硬件创新对接美国硅谷,助力全球上百个创业项目。
一个“村”浓缩历史印记。
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紧跟技术革命浪潮,目前已拥有300多家上市公司、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大批独角兽企业。
1978到2018,40年弹指一挥。
空间科学、人工智能、四代核电、量子通信……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正挺进“无人区”。
一粒灰尘百万分之一的重量是多少?中国科研团队在山洞里的实验室中,解析着牛顿万有引力的奥秘。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和研究团队近期有关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自然》评价认为,这项实验可谓“精确测量领域卓越工艺的典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罗俊就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喻家山人防山洞里筹建引力实验中心。由于常年在山洞,他甚至出现半边脸的白癜风,几乎每个月都要感冒发烧。但经过“30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他们的科研成果最终实现了对国际一流的赶超。
40年风雨兼程,中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达1.76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升至第17位……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我们现在有了若干大国重器,还要有更多大国精器。”战略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说,“这就如同肌肉强壮了、骨骼壮大了,但心脏和脑子还要跟上。科研人员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只争朝夕。”
你追我赶:科技创新动力永不停歇
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顶尖人才和团队还比较缺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撰文指出:“我国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网络,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许多产品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关键技术环节仍然受制于人。”
如何评价我们创新走过的历程?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认为,仅仅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会将科技的进步看成一路高歌;只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比,会把创新“卡脖子”面临的问题视为灭顶之灾。
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创新平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永不停歇。
制度优势是根本保障——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部曲”,创新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增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到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稳。
改革开放是强大引擎——
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能力,是未来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这源自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
人才集聚成关键支撑——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我国有9亿多劳动力,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专业技能,每年大中专毕业生1300多万人,这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创新资源和发展优势。“要我创新”变“我要创新”,越来越成为全民族的一种自觉。
广阔市场成创新温床——
全国高速铁路里程已经占全球总里程6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发电量居世界第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全世界50%以上;5G新型网络架构等技术纳入国际标准……科技不仅让生活更美好,更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迈过科技创新“关键坎”:奏响“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当前,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清华大学副校长、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薛其坤院士认为,想在科学原创上发现别人看不到、发现不了的东西,肯定你的眼睛要更亮,你使用的仪器工具分辨率、灵敏度要更高。
——增强科技创新供给。为破解科研成果大量“睡大觉”、成果转化“两头难”,国家接连出台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现知识价值的政策,通过大力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能力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界“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问题正在逐步解决。砍掉不合理的繁文缛节和陈规旧章,树立良好科研生态,中国正在加速建立服务于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科研管理机制。
“我们在创新发展征程上汇聚起磅礴力量,迈过科技创新的‘关键坎’,定能够书写决胜未来的新奇迹。”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
改革开放40年,科技发展推动新跨越
2018-10-08 18:07来源:中国江苏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从1988年的9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7606亿元,世界第二;科学引文索引论文从1988年的0.56万篇增加到2016年的32.42万篇,世界第二;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1988年的4780件增加到2017年的138.16万件,世界第一。(10月6日《人民日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40年来,我们栉风沐雨,科技创新的跨越发展与巨大成就,不仅能从统计指标中直观反映出来,更能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感受得到,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效率不断提高、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高水平发展。
大国重器凸显科技发展新飞跃。从40年前的粗放生产、设备落后,缺技术、缺人才,再到今天的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大国重器相继问世。很难想象,中国科技的巨大变革竟会在短短的40年中实现,要知道,堪称“世界奇迹”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实现也用了大约70年的时间。当然,这些伟大成就仅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缩影,中国科技以最昂扬的姿态起步,并以世界震惊的势头加速,还将以令人望其项背的步频迈向纵深,科技已然成为中国发展最大的依仗之一,也必将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更多的掀开世界科技史新篇章的里程碑式重器,必将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
大国工匠积淀科技发展新底蕴。如果说大国重器代表了中国科技的新实力,那么人才积淀无疑是中国科技享誉世界的强大支撑。可以说,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更离不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大国工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立足基础岗位,却以平凡之躯创造出不平凡的伟业。比如,中国商飞高级技师胡双钱,用一双手打磨出“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宣纸高级技师周东红,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历经40年的改革创新之路,中国科技的史册永远不会磨灭这群人的印记,因为他们,中国科学技术迈向更高台阶、中华民族的全球竞争力与日俱增。
创新成果铸就科技发展新辉煌。科技成果辉煌、人才光辉熠熠,但都源自于一个核心要素,那就是创新。自1988年至今,以创新为立业之本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52万家增长到13.6万家;以创新为发展之源的国家级高新区也从1家跃升到156家,创新的基础、氛围、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更是增加到57.7%,上升近5个百分点,国家创新能力从全球第二十位升至第十七位。当前,创新驱动战略和创新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评价奖励、产权保护等方面大胆改革,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改革开放40年,“第一生产力”助力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得到不断地满足和提升,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永远没有完成时,过去的成就只会不断激励我们向更高水平的科技进步、创新发展迈进,冲破少数国家在创新改革、技术开放上的封锁与阻碍。我们唯有万众一心,坚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动摇,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寻求突破,才能真正在重大关键领域、重要“卡脖子”难题上汇聚更多智慧、更强力量,让中华民族逐步走向世界科技殿堂正中央,创造出无愧于国人、有益于世界的更大贡献。(储旭东)
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