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创造良性互动的智能时代
  • 点击数:1136     发布时间:2018-11-17 14:36: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人工智能算法潜在的安全隐患、认知偏见、法律伦理冲突等往往是现实社会缺陷的反映。只有在机器与使用机器的人上两头着力,我们才能创造一个人工智能与人类良性互动的未来

语音点菜、刷脸买单、无人车送回家……60多年前,当一批年轻的科学家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时,或许没想到它带来的巨大变化;而今,得益于计算能力的提升、大数据的驱动以及深度学习的突破,人工智能正加快“进化”,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

技术是把双刃剑。应当看到,人工智能在高歌猛进的同时,对安全、法律伦理等也提出了新挑战。比如,一些专家担忧人工智能可能模糊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界限,甚至重塑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认知形态,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棘手的道德伦理难题。知名物理学家霍金生前就认为,人工智能的短期影响由控制它的人决定,而长期影响则取决于人工智能是否完全为人所控制。

从技术发展进程和逻辑看,这些担忧或许来得早了点。好在我们没有仅仅停留在争论上,针对人工智能潜在的风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防患于未然,从产品设计标准、规范约束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试图控制智能机器系统的可行性方案。面对智能算法不可理解、缺乏透明造成的机器偏见,人们正加强评估人工智能使用的数据、算法以及模型,剔除可导致偏见的潜在因素;对于未来强人工智能环境下,具有准人格的机器如何与人协调相处问题,科学家也试图探索通过算法给智能机器嵌入人类的价值观和规范,让它们具有和人类一样的同情心、责任心、羞耻感等等。我们希望,在对人工智能程序进行监管的同时,让人工智能的算法遵循“善法”,吸取人类道德规范“善”的一面,从而控制机器的风险。

当然,构建好机器法律伦理体系并不容易。现实中丰富的语言表达,微妙的情感诉求能被机器理解、接受吗?用量化的指标衡量善、恶等伦理概念可行吗?还有,谁来决定算法、设定标准?这些都是我们试图规范人工智能发展需要面临的难题。但给机器嵌入伦理的困难,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无所作为。机器学习输出的判断和行为,往往取决于它接受的信息。从这点看,人工智能本身并无对错,理想的状态下,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应当是中性、客观、高效的,其潜在的安全隐患、认知偏见、法律伦理冲突等往往是现实社会缺陷的反映,只不过在技术的视野中被放大了。因此,要让智能机器变得更完美,除了通过技术手段对算法进行审查或引导外,更重要的或许是正视、理解并改善现实社会环境。只有在机器与使用机器的人上两头着力,我们才能创造一个人工智能与人类良性互动的未来。

伦理学家说,人工智能的道德水准将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的是人类文明的道德高度。人类社会不可能十全十美,未来的机器智能时代亦然。我们要继续不懈努力,去创造更好的智能时代。

农业物联网、交通大数据、远程诊疗,这些新技术正走向深度应用

“智能+”让生活更美好(关注)

本报记者 谷业凯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02日   18 版)

新华社发

核心阅读

智能社会还没有真正到来,但是我们已经站在了门口

有了交通大数据,交管部门就能够协同计算区域所有车道的流量数据,形成该区域各个路口的信号灯配时方案,算出该让谁先走,实现整个区域的交通流量最大化

一桌丰盛的佳肴,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掌握食材溯源的信息;一个繁忙的路口,信号灯可以实时调节等候时间,合理疏导人车流量;一所大型医院,通过远程诊疗,让千里之外的病人免去奔波之苦……这些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桥段,而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之下带来的全新应用场景。这些在前不久举行的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展示的智能新科技,让人眼界大开。

土地会“说话”,盐碱地也能产高品质大米

“气温13摄氏度、相对湿度64%、日照13小时、土壤pH值7.8……”在青岛一片盐碱地的地头立一根杆,杆上集成了一座搭载通信模块的现代化“小型气象站”,地表和地下部署着各种传感器,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pH值等信息。通过窄带物联网技术即时传送至大数据中心,再经过人工智能和专家诊断,就可以实现精准施肥用药、土壤质量监测、病虫害防治以及自动测产,让盐碱地上也能生长出高品质的大米。

这是华为公司在青岛建立的农业物联网全球联合创新中心的“耕作”场景。信息技术让农业这个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到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再到如今的智能化管理,农业物联网正在改变着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土壤数字化”让生产效率获得了提升。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信息传感设备,采集物体或过程信息,通过物与物、物与人的网络连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通俗地讲,物联网能通过传感器实现物体的数字化,让万物“开口说话”。

从田间到餐桌,食材要经过预加工、检疫检验、仓储运输、烹饪加工等环节。要让整个流程可追溯,同样离不开物联网的应用。比如,当肉类进入冷链物流环节,物联网不仅能够对车辆实时定位,掌握食材的所在位置,还可以对食材状态进行监控,确保其在运输中能被妥善管理,并通过在线调度来优化配送,整个食品链条的上下游信息还可被随时记录和调取。

“各行各业都在加速数字化转型,农业物联网只是一个缩影。”华为公司董事徐文伟认为,“包括物联网在内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未来都将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平台,而推动这一进程,则有赖于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他认为,建立“连接”是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只有建立了连接,才能产生数据,进而从终端、网络和云端入手,来建立行业的智能生态。

“智能社会还没有真正到来,但是我们已经站在了门口。”徐文伟说。现在借助物联网技术,智慧农业、智慧畜牧业、智慧物流不仅丰富着我们的餐桌,也改变着更多人的工作和生活。相信随着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在不久的将来,面对一桌佳肴,你只需拿出手机一扫,就能知道这些食材的全部信息,实现“种得省心”“吃得放心”。

信号灯会“思考”,智慧交通提升通行效率

“红灯停、绿灯行”,交通信号灯的控制能有多难?其实,在人、车流量巨大的现代城市,信号灯是智能技术最复杂的应用场景之一。深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在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000多万人;道路里程数只有4640公里,机动车的保有量却达到335万辆。如何协调人、车、路的关系,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撑。今年6月,深圳交警开始在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的9个路口采用智能的交通信号灯控制策略,由过去的“车看灯”,变为现在的“灯看车”,平均车速提升了15%,为每个上班族节约了10分钟。

一般来说,传统的信号灯配时方案采用手工设置配时方案下发,往往不够灵活,不能根据路面状况适时调整方案。而基于时空引擎、融合卡口、浮动车等交通大数据,则能够实时监控信号交叉口,精准识别道路上的车流量与人流量。同时,通过正反装视频提取车流的行车轨迹和转向信息,充分掌握区域路况,为多路口多智能体的协作提供了有效的观测数据基础。

有了交通大数据,交管部门就能够协同计算区域所有车道的流量数据,形成该区域各个路口的信号灯配时方案,算出该让谁先走,实现整个区域的交通流量最大化,降低区域内车辆、行人在路口的等待时间,有效提升区域内的通行效率。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科技处处长李强介绍说:“过去我们让一个工程师管30个路口,车辆越来越多,而人的脑力终归是有限的。现在通过机器的实时监控,云端的调整配置,在科技‘治堵’方面确实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

如今,深圳市“城市交通大脑”已经落地。人工智能自动检测违法通行行为的准确率达到95%;道路动态监控体系通过视频云全面感知全城交通流量,每月采集过车数据约7亿条;来自交通现场的数据经由大数据处理,可实现秒级响应,日处理图片达1000万张,违章图片识别效率提升10倍……智能、高清、即时的“城市交通大脑”正让深圳交通变得“耳聪目明”。

医院在身边,智慧医疗让看病更加轻松快捷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远程医疗与医疗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正在运转。有了它,这家医院不仅能与各省同级平台的业务实现互联互通,还能覆盖河南全省500余家医院,为它们提供远程综合会诊、影像/心电专科诊断、医疗急救、重症监护等医疗服务。过去河南信阳的危重病人往返郑大一附院看病,路上要花费10个小时以上,如今只需几十分钟。

郑大一附院采用的是医疗云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一个省的远程医疗平台可与19个地市实现区域间数据互通。一张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远程医疗专网,不仅能极大地提升会诊效率,还能为基层医疗单位提供远程医疗教育,既提升了基层医疗水平,也免去患者的奔波之苦。

“专家是宝贵的资源,在医疗领域这一点尤为突出。”华为公司云企业智能产品部总经理贾永利说,得益于“智能+医疗”的发展,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状况将得到改善。比如,借助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医学影像识别将得到进一步细化,辅助医生做出精确诊断。“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病理医生‘看片子’,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贾永利介绍,目前在宫颈癌检测项目中,人工智能技术检测的敏感度超过99%,特异度也达到了80%以上,在保证检测准确的情况下实现快速筛查,为病理医生节省大量时间。

未来,得益于“智能+医疗”的发展,看病有望变得更加轻松快捷。基因预测可发现健康人的基因缺陷,尽早提示健康风险,有助于防病于未然;智能诊疗通过医疗大数据建立病症模型,帮助医生迅速诊断病情,防止误诊;可口服的纳米级智能手术机器人,将自由进出人体,针对非正常细胞进行精准无创手术;人工智能家庭医生作为补充,将负责解决常见病的治疗和慢性病的护理。

“新技术触发的产业变革,将涉及更多行业,也将显著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我们刚刚经过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局部探索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从技术视角看,技术日趋完善,同时又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从应用视角看,其应用日渐广泛,价值持续得以确认,但政策环境、管理流程、人员组织还相对滞后,需要加快调整、应变。”

“当然,人工智能也不是万能的。”徐直军说,“我们应充分聚焦人工智能创造价值的领域,因为选择正确的问题比寻找新奇的方案更重要。”

摘自《人民日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