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中关村:向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 点击数:689     发布时间:2018-11-17 19:03:00
  • 分享到:
关键词: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增长,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关键的选择期。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遇到的问题表面上是增速问题,实质上是结构问题;表现上是需求问题,实质上是供给问题;表面上是产业问题,实质上是能力问题。”在2018中关村论坛上,科技部党组成员夏鸣九在致辞中说。

面向未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中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北京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科技园区发展呈现出科技回归都市、产城深度融合、国际化要素充分聚集、注重宜居宜业等新特点,这些都对中关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强化高质量制度供给

当今,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创新活动的网络化、全球化特征日益突出,北京进入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新阶段。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认为,在这个阶段,减量发展是鲜明特征、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高质量发展是根本要求。

他表示,中关村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引领性区域,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大势,顺应世界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和中国产业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强烈需求,释放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巨大潜力,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以更大力度的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更高水平的创新促进高质量的发展。

面向未来,翟立新表示,中关村的发展愿景是到2022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50年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为此,我们对今后5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制定了中关村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5年行动计划,在改革先行先试、技术创新攻关、创业服务升级、高精尖产业培育、人才培育集聚、科技金融创新、协同发展促进、改革开放提升等方面做出了8个具体的行动任务安排。”翟立新说。

据介绍,中关村将强化高质量的制度供给,充分发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作用,进一步加大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激励,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进一步促进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取得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

据介绍,中关村将加大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按照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总体部署,研究明确中关村重点发展的产业布局,加快攻克高端通用芯片、芯片设计工具、通用操作系统、基础核心材料、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中关村还将构建高质量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支持高校院所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加快高价值专利转化应用,促进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建设一批专注于中试开发、技术集成和工艺优化等环节的硬科技孵化器,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大企业建设开放创新平台,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经过多年创新发展,中关村已经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人民币。“中关村将按照北京市发展高新产业的要求,研究把握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加强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努力发展形成两至三个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在论坛上表示。

此外,中关村将形成高质量的开放创新格局,吸引国际各类优秀人才,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提供优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吸引外资风投机构的政策,支持资本在中关村发展。“我们将支持中关村企业国际化拓展,进一步提升中关村海外联络处的功能作用,在现有10个中关村海外联络处的基础上,在更多的国家进行布局和拓展。”翟立新说。

据悉,中关村也将继续吸引全球优秀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总部,推动国际顶尖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和世界知名孵化器落地北京,并积极为它们的发展做好服务。

打造世界创新策源地

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依托,对于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许强在论坛上表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抢抓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是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使命;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有效举措。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的示范带头作用明显。

“我们有大量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北极光创投创始合伙人邓锋在论坛上表示,“有两点可以超越硅谷,第一是中关村在北京,北京有很好的文化环境,文化和科技能够很好地结合。第二是中关村有政府参与,政府和市场结合得好,一定会发展得更快。”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小兰表示,中关村未来的30年应该是更加深入改革、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更加国际化的30年。未来30年的中关村,应该诞生一批影响世界的科技企业,中关村将会成为中国在世界创新领域中的重要策源地。

《中国科学报》 (2018-11-08 第8版 专题)

中关村:创新型企业的摇篮

中关村已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本报记者 贡晓丽

作者:贡晓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8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百度、小米、今日头条、美团点评、新浪、搜狐……这些耳熟能详的科技企业均诞生于中关村,它们正与中科寒武纪、驭势科技、旷视科技、天智航等一大批成长迅速的科技型企业一起,共同引领未来新经济的发展。

“中关村是创新型企业的摇篮。”11月2日~3日,2018中关村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在讲述中关村历史轨迹时表示,目前,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2万多家,上市公司333家。

翟立新介绍,2017年中关村实现企业总收入5.3万亿元,今年1到8月企业总收入近3.3万亿元,同比增长15.2%,依然保持着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动能。

事实上,历经40年发展,中关村已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广聚天下英才

“改革是中关村的生命线,创新是中关村的灵魂,各类优秀人才是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创业生态是中关村最大的吸引力。”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坦言,作为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走过30年的创新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翟立新则用详实的数据介绍了中关村的发展状况:这里集聚了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90多所高校,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400多家科研院所,有80多万在校大学生、700多位两院院士,“中关村是中国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区域”。

“中关村汇聚了大量的人才,这是其能造就一代又一代创新的科技企业的原因之一。”小米科技公司董事长雷军在论坛上表示,中关村区域拥有的一批“985”“211”高校,为中关村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在校友间、同学间形成了圈子,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以及合作创业。

与此同时,北京市政府多年来推出了多项支持创新创业、支持高精尖行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把更多优秀的人才吸引进来。雷军坦言:“人才越是聚集,企业就做得越好,企业做得越好,吸引的人才越多,像一个漩涡,把世界各地的人才都吸引进来,形成了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优秀人才与创新政策结合,催生了大量成果。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宣鸿介绍,2003年至2017年,中关村企业的专利申请量由2650件增长到7.38万件,年均增长29.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比六成以上;专利授权量由1279件增长到4.38万件,年均增长31.1%。“知识产权是创新产品通向市场的‘通行证’,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生命线’。”

引领新技术潮流

中关村不仅是人才聚集的高地,还是新兴技术的策源地。

据介绍,中关村先后诞生了汉字激光照排、通用CPU、闪存存储器、量子点芯片、深度学习处理器、无人驾驶平台、柔性显示、抗癌新药等一批领先成果和变革性技术。“无论是在PC机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中关村一直引领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潮流。”翟立新说。

百度研究无人驾驶技术,今日头条发布内容算法,小米重点布局ALT……在未来的十年,中关村还会产生更多领先和实用的技术与产品,产生一大批更具创新性的企业。

目前,中关村地区有近200家创新型企业孵化器、29家大学科技园以及上千家的法律、会计、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形成了覆盖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今年1到8月份,中关村示范区新设立科技型企业2万多家,同比增长23.4%,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企业93家。“中关村是创新创业的活跃区。”翟立新总结。

中关村的底色是科学,但是科学家的成果要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必须要有企业家的参与。而企业家要想参与、开拓市场,必须要有资本市场的助力。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在中关村紧密合作,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使成果加速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使创新真正得以实现。

中关村企业家精神代代传承

每一个科技创业企业背后,其实都有一系列资本的支持,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创业者拿到投资并不容易。

“给创业者的第一笔钱,就像第一束阳光和第一滴水一样重要。”雷军说,在中关村创业从拿到第一笔钱到IPO(首次公开募股),几乎不用离开中关村。“这是全中国融资环境最好的地方,这个资源优势远好过其他的城市。”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转化成为天使投资人,不断帮助投资,支撑一代又一代新型企业家与创业者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联想系、小米系、百度系等生态圈,形成了良好的“大手拉小手”的创新创业机制。

雷军鼓励中关村企业家把自己创造的财富拿出来,投入到创业企业中去。“不仅仅是投钱,还要投入资源,提供指导,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支持中关村不断取得进步的,还有精神的力量。而中关村企业家精神的本质,雷军认为是敢为人先、坚韧不拔,是做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者想做没有做成的事情,在技术与商业模式上不断寻求突破创新。

在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看来,中关村过去40年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国家政策和高校林立,还有一个特点是包容。“这里允许各种各样有才能的人尽情施展和发挥,才有了李彦宏、雷军这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对于中关村取得的成就,企业家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翟立新分析,中关村企业家往往具有科技背景,还不乏合作与互助。“他们具备了把握科技发展脉搏、跟上时代进步脚步的素质。”

《中国科学报》 (2018-11-08 第8版 专题)

2018中关村论坛在北京召开

探寻全球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2018 中关村论坛召开,展示“世界的中关村”。

■本报记者 贡晓丽

作者:贡晓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8

11月2日~3日,2018中关村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国际科技园协会支持,中关村发展集团、盛景嘉成共同主办。

论坛以“全球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色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共同分享全球科技创新的经验及展望,共同探讨创新重塑经济结构、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北京市副市长殷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等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科技部党组成员夏鸣九等领导出席闭幕论坛。论坛开幕式由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主持。

本届论坛包括1个主论坛、1个闭幕论坛和5个平行分论坛。围绕全球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主题,与会专家畅所欲言。闭幕论坛回顾了中国科技园区三十年历程,并展望创新城市的未来;创新企业家论坛开展了人工智能与创新生活—中关村企业家与世界企业家对话;创新人才论坛探讨全球化创新与人才战略;知识产权论坛开展合作与知识产权运营交流;新供给论坛展望创新引领供给侧改革。与会专家学者在各论坛各主题下不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

当今时代,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中国正朝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奋进,北京正加速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殷勇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关村园区设立3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关村5周年。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中关村正一步步从“中国硅谷”成长为“世界的中关村”。

张志宏在致辞中说,30年来,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一宗旨,充分发挥了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而在闫傲霜看来,中关村作为第一个国家高新区走过的30年创新发展之路,一是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先行先试、探索新路径;二是坚持以创新为引领,着力构建竞争性的优势;三是坚持广聚天下英才,形成独特的创新创业文化;四是坚持利用好市场和政府的力量,使创新创业生态成为中关村最大的吸引力。

30年历程,中关村正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力迈进。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说:“中关村是新兴技术的策源地,是创新型企业的摇篮,是创新创业的活跃区,是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彰显国际化特色

目前,中关村地区留学人才超过4万人,外籍专家超过1万人。中关村已经聚集了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境外上市公司有107家,中关村的企业在海外设立了1000多家研发中心或者分支机构。

国际化特色,也在今年的论坛上得到充分体现。在主论坛现场,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斯特凡·黑尔,小米科技公司董事长雷军,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董事长彼得·邦菲,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通用电气全球资深副总裁比尔·鲁赫,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佩雷兹·拉维,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郭毅可等围绕论坛主题先后发表主旨演讲。

参会嘉宾还包括谢晓亮、邵阳、邢波等科学家,王小兰、毛大庆、舒畅等中关村几代企业家和创业者,还有来自知名创投机构代表如北极光创投创始合伙人邓锋、以色列风投公司Emerge合伙人阿维·哈森等。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表示,中关村作为国际大都市中国际人才聚集区,在国内,其国际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和其他区域相比独占鳌头,具有很大的优势;对标国际,中关村的就业人口和新增就业人口的数量高于硅谷,显示出了竞争力。

重磅推出 2018中关村指数

广受外界关注的“中关村指数2018”也在论坛现场发布。该指数被誉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担任项目首席专家,由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和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编制。

为更好地反映十八大以来中关村创新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今年对中关村指数进行了改版,形成了新版中关村指数。

近几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发展能力快速提升。中关村指数由2013年的100提升到2017年的200.9,年均提高25.2。从五个分项指数看,双创生态指数增势强劲,达406.3,位居第一;开放协同指数、创新引领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快速增长,分别为170.7、166.7和151.6;宜居宜业指数平稳增长,为109.2。

赵弘表示:“中关村先行先试的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股权激励、新三板等多项政策,已经推广至全国,充分发挥了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摘自《中国科学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