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于2018年11月14日召开的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意见》的出台必将开启我国科技期刊的新纪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科技投入持续加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和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期刊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术水平、总体质量和国际认知度不断提升,在数量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已经进入世界科技期刊大国行列,但却缺乏高质量的论文。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期刊管理体制复杂,运行机制不灵活,客观上使得科技期刊总体上呈现出资源分散,集成度不高,小、散、弱的现象;尤其是我国科技期刊普遍缺乏市场化运营,难以打破主管主办的界限,难以形成“学术资源—编辑出版—市场经营”三方面的合理分工,期刊缺乏自主竞争发展的动力。
其次是当前国内相当多数科研单位甚至某些科研主管部门在研究评价中过于强调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强迫性”地将我国的大量优秀科技论文引导向国外发表,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使得国内很多科技期刊陷入学术影响力低下与优质稿源缺乏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第三是我国科技期刊面对数字出版与传播的新业态环境准备不足,只有少数科技期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融合出版与传播,信息服务能力和手段更是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
目前,我国科技发展阶段和综合实力水平决定了我国科技期刊已经具备加速追赶和起飞的条件。在全球视角下,学术出版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发展动态,也给我国科技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我国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和期刊出版者应及时关注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的进展和趋势,充分重视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记录和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作用,加快建设和发展我国高学术水平科技期刊,从而更好地发挥优秀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和维系科学共同体成员的纽带作用,减缓当前我国科学界对国外期刊高度依赖的状况。在加快发展我国科技期刊的对策与举措方面,我们认为应重点从增强期刊的自主办刊能力和改善期刊的发展环境两方面着手,通过倡导开放竞争理念、提升自主办刊能力、改善学术生态环境使得我国科技期刊得到标本兼治,尽快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实现自主、良性地可持续发展。
在提升期刊自主发展能力方面,应聚焦以下三个方面问题的解决。
其一是改革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运营机制。针对科技类学术期刊的特点,在期刊管理运作和刊号审批等方面给予更为灵活、适用的政策,加快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布局适应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此外,借鉴世界一流出版机构或期刊社的运作模式,针对科技期刊试点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从根本上激发期刊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我国科技期刊以市场化发展为基础的资源整合,促进期刊集群化发展。
其次是要把人才队伍放到建设高水平科技期刊关键因素的位置。一方面营造一线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办刊的氛围,鼓励科学家参与国内期刊编委工作和稿件评审,在科研评价中,对于他们为中国期刊作出的贡献给予认可和鼓励;另一方面要重视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编辑出版队伍,通过完善的职业编辑人才培养、评价和奖励机制,提高编辑队伍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其三是下大力气建设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一流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加快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通过加快自主品牌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提升期刊的服务水平与传播能力,及早改变信息发布单纯依靠国外出版合作伙伴的不利局面,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学术论文都是先发出去再买进来的被动局面。
在改善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环境方面,建议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基金资助机构、科研机构等在成果评价、人员晋升、奖项评比等方面从根本上解决简单化、数量化地以SCI论文和影响因子论“英雄”的倾向,倡导我国公共资金资助的部分重要研究成果优先投稿到我国科技期刊发表,在学术资源、经费支持、办刊队伍等方面营造有利于我国科技期刊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
笔者希望通过上述建议措施的落实,一方面不断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自主办刊能力,另一方面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尽快实现我国从期刊大国走向期刊强国。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中国科学报》 (2019-01-07 第8版 博客)
顶尖期刊论文发表的“伴随效应”
■贺飞
作者:贺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7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假如你之前从未在《自然》等著名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你还能发表吗?”
近期《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一项来自欧美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科学家在职业生涯初期的发表经验对其后来发表高影响力科研成果非常重要,这一点在许多顶尖多学科期刊(如《自然》《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等)的论文发表中尤其明显。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科学家之前从未以一般作者在某一著名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他也不太可能作为资深作者发表论文。
该文作者研究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60年至2012年间在386种期刊上的610万篇论文,学科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包括三种顶尖多学科期刊: 《自然》《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以及其他5个特定学科领域的期刊上的论文,包括医学(337种)、生物(97种)、数学(248种)、化学(138种)和物理(243种)。文献类型包括articles、 letters和reviews。
通常多作者科学论文中作者的排序提供了每位作者项目角色的重要信号。例如,生物学和物理学中,论文第一作者通常是完成研究的职业初期科学家,而排最后的作者一般是策划研究的导师,通常把关论文结构并与期刊编辑联系。排在中间的作者一般承担特定的工作,例如统计分析等。研究中假定论文排在最后的作者是PI,这在许多领域十分普遍。作者将期刊所有论文中的PI分为三类:新PI是那些之前没有在特定期刊上发表的PI,伴随PI是那些之前只作为初级(非最后一位)作者出现的PI,而成功PI是那些之前已作为最后一位作者发表论文的PI。
作者通过大量顶尖期刊论文中作者排序的定量统计分析,发现了这种“伴随效应”现象,许多科学家在某一特定期刊上通常都是由一般作者逐步转变为资深作者的。研究还表明,伴随效应的大小随着科学领域而变化,不同学科期刊中的伴随效应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生物医学中影响较为显著,而在自然科学中则影响较弱。在高影响的多学科期刊中,伴随效应十分显著。
科学家在特定期刊累积发表经验十分重要,通过必要的科研训练,对其获取在高影响期刊发表论文的必要经验、知识和技能十分有用。那么,在某种期刊发表论文的经验是否对PI在该期刊后续论文的科学影响力起作用呢?作者通过测量论文发表5年后的引用量化计算伴随PI、成功PI以及新PI的论文随时间的平均影响。结果表明,《自然》中成功PI和伴随PI的论文影响差不太多,而新PI的论文平均只收到其他两类作者论文的一半引用,其科学影响力系统性偏低。在整个跨学科期刊组中都可以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表明这种模式在这类高选择期刊中是一致的,仅少数科学家设法以PI身份发表论文。在专业性更强的期刊中这种差别也是存在的,但三类作者间的差异往往较小。这意味着,作者在特定期刊上的发表经验,可在其获得长期科学影响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年轻科学家在出道之初与成功导师互动,对其随后职业生涯取得成功非常有帮助。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受到其他获奖者的培训。年轻科学家除了学习如何选择科学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这样的核心技能,在知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也是其职业成功的另一重要方面,导师传授在特定期刊的发表经验也十分重要。期刊发表论文除了专业领域的知识,还需要与投稿经验相关的专业技能。例如,如何针对特定期刊的受众来适当组织论文、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封面信、如何提供论文支持信息以及如何更好地与期刊编辑交流互动等。职业初期的科学家如果在出道之初能得到资深科学家的指导,经历过整个发表过程后,就会增加其在同一期刊再次发表论文的机会。
摘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