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创新发展40年 北京海淀追梦创新谱新篇
  • 点击数:753     发布时间:2019-01-21 13:49:00
  • 分享到:
关键词:

1978-2018年,40年弹指一挥间,中关村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中国的创新创业圣地。在这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创业梦想,成就了一位又一位创新创业英雄,讲述了一段又一段创新创业传奇故事,而这部奋斗史还未完待续,将会再开启一页页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

12月7日,“海淀·逐梦创新之路——中关村创新文化展”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开展,以此纪念改革开放40年,纪念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8日晚,“致敬新时代 致敬创新者”中关村创新之夜活动在华熙LIVE五棵松·M空间举行,中关村几代企业家欢聚一堂,回眸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共话中关村精神,把海淀区纪念改革开放40年系列活动推向高潮。

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中关村因海淀而起,海淀因中关村而兴。回顾海淀创新发展的历史,是海淀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历史,是海淀扛起国家使命的历史,是海淀持之以恒追梦创新的历史。作为中关村示范区发源地和核心区的海淀区,主动推进先行先试,积极承担起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国家科技创新先行者的责任与使命。

追梦创新40年

改革开放谱新篇

中关村创新之夜活动期间,柳传志、段永基、倪光南、雷军、郭为、印奇、陈天石等不同年代的中关村知名企业家、科学家,以及张福森、胡昭广、石定寰、张景安、于维栋、夏俊生、赵绮秋等老领导,济济一堂,回顾中关村不平凡的发展历史,致敬新时代,致敬创新者。

此次活动由序篇、“创业·使命”“创造·奋斗”“创新·梦想”、结篇5个篇章予以呈现,中关村40年发展历程的重大阶段、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巨大变化、丰硕成果,进行了艺术化的展示。

其中,“创业·使命”篇回顾中关村如何开启创业大幕的历史。1980年,被誉为“中关村创业第一人”的陈春先,开启了“科技人员下海办企业”的第一代创业之路。40年间,王洪德、纪世瀛、陈庆振、段永基、柳传志……这些老一辈创业者的故事如今依旧在新一代创业者中口口相传,他们勇担改革开放探索实践的使命,勇担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开拓创新的使命,用“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铸就了辉煌。

段永基回忆说:“40年一瞬间,如果当初没有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冒着风险顶着压力,为中关村地区搭建稳定的创业环境而做出的努力,就没有中关村的今天。”

作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公室第一主任,胡昭广把自己比作是一块“铺路石”。“铺路石是坚韧的、平凡的,是能够承受压力默默奉献的,这也符合当时试验区的理念,为了让企业家们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路上走得更加平稳,我们心甘情愿。”胡昭广说。

“创造·奋斗”篇聚焦进入新世纪的中关村,讲述了雷军、王文京等中生代企业家的创业历程。互联网的爆发,催生出一批新“中关村人”,与此同时,以百度、小米、美团、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中关村快速崛起,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创新·梦想”篇则聚焦近10年中关村创新创业的大潮,讲述了我国“双创”背景下创业新生代的故事,展现了现代中关村创新创业者的梦想精神。

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戴彬彬在现场向在海淀、中关村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挥洒汗水、奉献智慧的各级领导、科学家、企业家、建设者、参与者们致敬,向一代一代、薪火不息传承下来的中关村精神致敬。戴彬彬表示,全体海淀人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携起手来,放眼世界,落实好“两新两高”决策部署,为海淀和中关村的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在中关村创新之夜将海淀区纪念改革开放40年系列活动推向高潮的同时,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一场展示中关村改革开放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展览也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此次展览名为“海淀·逐梦创新之路——中关村创新文化展”,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分为“解放思想 下海弄潮”“激发活力 竞放芳华”“先行先试 引导示范”“创新发展 引领未来”四个部分。通过图片展览、实物展示、场景复原、视频宣传等内容,以新旧对比、体验互动等形式,展示中关村改革开放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厅中,两处场景复原的小房子令观众印象深刻:一个是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的办公场景,一个是联想创立时的办公场所——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传达室场景,门口窗前的老式二八自行车,诠释了当年创业的艰苦。

此外,中国第一则互联网路牌广告,在今天看来仍然创意十足,那是在1995年5月出现在白石桥路口的一块有两层楼高的路牌广告,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则广告出自北京瀛海威科技公司。如今,它被等比例复制,矗立在展厅中。

展品中,还有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的街景照片,六层高的电子市场的楼顶,挂着红底白字的巨大横幅,上面写着“让世界了解中关村,让中关村走向世界”。“数说海淀”专区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格和数字,呈现了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的一天、一年、五年和发展至今的总成绩,对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历程进行了总结。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华秋实。在这40年间,从“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到国家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砥砺奋进、矢志创新的道路。陈春先、纪世瀛、柳传志、段永基、王选、王文京、俞敏洪、李彦宏、雷军……每一代“中关村人”都见证着中关村的创新发展,留下饱含创新的标识和无数探索的故事。

40年间,中关村诞生过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只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中关村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创新史,又是一部改革史。

四代创业者汇聚一堂

“创新之火”薪火相传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一批老领导老前辈勇于探索、敢于担当。一大批先行者聚集到了创新创业的大潮中书写从0到1的故事。

在中关村星光熠熠的企业家心中,有一面璀璨的旗帜——柳传志。

在中关村创业30余年,如今成为万千中关村人心中旗帜的柳传志感言:“我去过欧洲,走访拉美,到过东南亚。我想说,哪儿的企业家都不如中国企业家有要求向上,要奔向前的劲头。”柳传志更忘不了在旧体制与新经济发生碰撞之时,试验区政府给予初创企业“雪中送炭”的特事特办,“当领导敢担责任,政府把路铺开了,我们做企业的就要拼命向前。坚持改革开放,中关村一定能够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潮流。”

中生代中关村企业家雷军感慨:“小米今年上市了,我最想感谢的就是中关村和曾经帮助过我的一批中关村企业家……小米是中关村的受益者和见证者,我们希望能成为中关村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展望未来30年、40年,甚至100年,我相信中关村会越来越成功。只要中关村永远年轻,热爱永在,梦想无疆,中关村会越来越辉煌!”

作为“数字中国”的践行者、改革开放40年的杰出企业家代表,神州信息董事长郭为表示,感谢中关村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这片土地上中关村人的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历任政府领导的锐意改革、勇于担当;以及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等高校、科研院所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出和成果转化,造就了中关村今日的辉煌,也是中关村创新创业的源泉。我作为一名中关村人,在这片土地上成长是幸运的,也是自豪的。”

“1988年8月15日,这个日子我记忆犹新,那一天试验区在北京展览馆召开试验区政策宣讲会,18条政策鼓励专业人员来中关村创办企业,回去我就写了辞职报告,不久就在中关村注册了用友。”王文京回想当初创立用友时感慨万千。 

创新、梦想,这是3.0的时代。字节跳动、快手、美团……一批批优秀的科技公司,又在中关村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作为新生代的创业者,旷视科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成长的。在创办的第7个年头,旷视科技已经成长为全国的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而这一切都源于“改变世界”的梦想。

旷视科技创始人兼CEO印奇在中关村创新之夜活动现场的访谈环节,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企业的大梦想和个人的小目标:“我有一个大的梦想是把旷视打造成由国人创办的世界级顶尖人工智能公司,小目标就是秉承清华大学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精神,为中关村健康工作50年!”

为了延续中关村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中关村创新之夜活动现场通过“创新之火”传递仪式将象征创新精神的火炬传递给新一代企业家,科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陈庆振,拉卡拉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孙陶然,旷视科技创始人、CEO印奇,中科寒武纪科技创始人、CEO陈天石等参与传递。

在“创新之火”传递仪式中,拉卡拉董事长孙陶然代表中生代企业家发言。他讲到,拉卡拉作为中关村的企业、自己作为中关村的创业者,一边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幸福,一边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压力。孙陶然说:“所谓的幸福是,我切实感受到海淀区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我们的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实实在在地支持企业发展;但同时,我也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因为前辈们已经树立了一座座丰碑,而新生代又是群星璀璨,作为中生代我们只有化压力为动力把企业做好。”

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老一辈的中关村人在海淀这片热土上拼搏奋斗,年轻一辈踏着滚烫的足印大步向前。而在今天,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每一位海淀人、每一位中关村人将继续燃烧“创新之火”汇聚梦想、勇往直前!

为创新“加油”

构建宜居宜业新城

中关村创新之夜活动现场,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才让,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博士生导师、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王田苗,今日头条CEO陈林,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商汤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徐立等11家创新合伙人代表,上台接受颁牌。

创新合伙人是海淀区委、区政府为助力创新创业梦想实现而搭建的一个平台,各创新合伙人构成了海淀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首批创新合伙人共有40家企业和机构代表入选。

今年年初,海淀区委、区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重点推出16条创新举措,首次提出了“创新合伙人”的概念。该计划着力打造政府与企业在原始创新过程中的新型伙伴关系,让科技创新主体成为中关村科学城的主人。此次在中关村创新之夜,举办首批“创新合伙人”代表颁牌仪式,正是这一理念的延续。

得益于海淀多个主体长期以来互相扶持、相互推动、共同奋斗。在党中央改革创新的旗帜下,海淀走出了一条矢志创新引领、探索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发展的中关村之路,今日的海淀正以创新型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目前,海淀金融机构总数已突破3000家,上市、挂牌公司超过950家;每天有超过50家科技企业诞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占北京市45%。独角兽企业31家,在全国独占鳌头。2017年,海淀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72件,是全国的28倍,接近硅谷水平。今年7月,海淀区政务服务中心“一窗式”改革拉开大幕,9个委办局17个专业办事窗口有效整合,设立投资项目综合服务区,“网上办”“码上办”让服务效果大大提升。

“放眼当下,海淀经济含金量越来越高,创新创业环境越来越优,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海淀之路’”。于军表示,展望未来,海淀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目标奋勇前进,进一步将海淀建设成为引领全国创新的核心区域,打造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和创业者的天堂,构建成为国际一流的宜居宜业新型城区。

40年,中关村精神已呈燎原之势,势不可挡,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无限的创造力。中关村不仅是一座科技之城,还是一间梦工厂,无数梦想在这里聚集,无数梦想在这里起飞。随着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稳步推进,新一代创业者谱写的新篇章正在这里缓缓展开。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