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清理“四唯” 建立科学人才评价机制
  • 点击数:980     发布时间:2019-03-16 12:51:00
  • 分享到:
关键词: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善聚善用各类人才,中国创新一定能更好发展”……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也成为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事实上,过去一年间,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的硬招、实招频出,清理“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做法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现在基础研究的科研条件大大改观,给科研人员的奖励和荣誉称号也越来越多。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让很多年轻的学者热衷于发论文、评职称、‘戴帽子’。”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认为,破除“四唯”正是要改变这种倾向。

“目前,破除‘四唯’在我们所里已经落地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原所长何力说,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从来不追求论文,主要看研究成果的实效,以及对国家的贡献。

“论文、学历、职称、奖项这些评价要素不完全是负面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这些评价导向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才队伍学历低、论文少、待遇低,这些评价要素很好地引导了科研人员创新,也为提升科研人员的社会待遇、生活待遇找到了突破口。”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玉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他的提案关注点就是破除科技评价、人才评价“四唯”。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我国对科学事业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科研经费也大幅提高。王玉鹏认为,这种重视不应仅仅是科研经费上的支持,对人才正确的评价引导可能更为重要。

“经费很重要,但科学的评价体系更为重要。”王玉鹏说,“评价是一种指挥棒,如果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过于强调利益,就会扰乱科学精神,甚至会扰乱科学生态。基础研究领域更是如此。”

“打个比方,评价流行歌手和京剧大师的艺术水准,如果简单地用票房、粉丝、出镜率来看,很难说评价结果是科学的。在科学界,这个‘粉丝数’可能体现在论文数量、论文引用率上。”王玉鹏表示,科技评价体系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科学事业发展,应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评价体系。

“科技研发是个慢功夫,不能太着急。科技评价尤其是政府行为的评价,最好少一点。过度和过早的评价会干扰正常的科研活动,会增加决策风险,会干扰学术生态,会给科研带来更多的功利性色彩。”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看来,减少一些评价活动有利于科研人员创新。

刘忠范表示,好的科研成果不是靠评价评出来的,好的科研成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科研人员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研发环境,对于他们关注太多评价太多,反而会扰乱他们的研发工作。

无独有偶,王玉鹏也认为,要从源头上切断“四唯”,应该削减一些细小的不必要的奖励和评价。科技奖励和评价要“少而精”,应该做一些开放性的评价,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比如国际同行评价制,这个是世界上都采纳的,评价不用太频繁,对科研机构的评价5年一次,评价因素更多关注同一领域国际排行。科技奖项要有精品意识,更注重引导人才潜心研究的示范作用。

“我国有庞大的青年科研人才队伍,这是我们的优势。人才是种子,成就事业,需要好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科研环境和评价体系。”王玉鹏说。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