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中国石化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建设
  • 点击数:1521     发布时间:2005-09-27 09:35:03
  • 分享到:
关键词:



    世界炼油和石化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炼油和石化的发展重点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炼油和石化领域的科技发展异常迅速,总体发展趋势是:技术进步推动全球炼油和石化工业走向大型化、基地化和一体化,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石油化工技术不断进步,石化产品向多样化、高附加价值、高性能化方向发展;炼油和石化生产过程向清洁化方向发展;替代能源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应用信息技术,加快炼油和石化传统产业升级;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炼油化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50多年来,中国炼油和石化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建立了实力较雄厚、配套较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进入了世界石油化工大国的前列。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20年前中国经济仍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为中国炼油和石化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炼油和石化工业将重点发展以下五个方面技术:一是加快发展有效利用原油资源的炼油技术,为社会提供优质清洁燃料,实现2010年车用汽柴油质量达到欧III排放标准(2005年已在北京实行)的目标;二是加快发展油化结合的炼油技术,搞好区域资源优化,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炼油化工基地;三是加快发展石油化工技术,突出核心业务,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加快推进炼油和石化生产的清洁化进程,实现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五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炼油和石化传统产业,在企业的ERP/MES/PCS三个层面开展工作,使信息系统有效支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全过程,提高企业竞争力。

    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提升石油石化传统产业

    2000年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成立之初,集团公司党组作出了以信息化提升石油石化传统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规划建设中国石化ERP系统,并确定了“国际水准、中国国情、石化特色”的指导原则。在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战略发展目标和核心业务,坚持“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注重抓好“三结合”,即信息化建设与提高管理水平、堵塞漏洞紧密结合,与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与更好把握市场信息、开拓市场紧密结合,以体现信息化的先导优势。五年来,中国石化从总部到各企业,按照规划的统一部署,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以ERP为主线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提升了中国石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竞争能力和企业形象。“十五”期间,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果:

    1.ERP工程试点和推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1年完成了《中国石化ERP系统总体规划》。2002年10-12月,首批4个试点企业的ERP系统陆续成功上线。在此基础上,2003年,又在7个企业进行了扩大试点与推广,并全部获得成功,摸索出了经验,为全面推广ERP奠定了良好基础。2004年,加大了推广应用的力度,计划13家企业实施ERP系统已全部成功上线运行。2005年继续扩大推广范围,在26家企业推广应用ERP系统,目前正按计划顺利开展。在抓好推广工作的同时,中国石化狠抓ERP系统上线后的单轨运行,精心组织对上线企业ERP系统的测试、验收和后评估,并强化ERP运行标准和管理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健全从总部到企业的ERP运行支持体系。总部成立ERP支持中心,对ERP系统给予全面的技术支持,已实施ERP的企业也相继成立了本企业的ERP支持中心,初步建立了中国石化ERP整体支持体系,对保证ERP系统的持续正常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石化上中下游企业ERP系统的成功上线运行,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内部体制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更新了管理理念,建立了新型高效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的动态“三流合一”,在推进体制改革、改进业务流程、强化成本控制、规范经营行为、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2.应用供应链技术优化资源利用取得明显效果。应用供应链技术在原油采购与配置、炼化企业计划排产、炼油加工方案以及成品油物流优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降本增效取得明显成效。从2001年起,相继建立了总部集成优化模型、炼厂单厂和多周期企业模型、炼化一体化企业模型、原油现货选购优化模型等,优化资源利用;成功实施了成品油一次、二次物流配送优化和甬沪宁原油管输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了中国石化供应链优化系统的基础框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甬沪宁原油管输配送管理信息系统于2004年6月与管道工程同步投用,实现了甬沪宁管网各站场、油库,企业原油生产运行情况的动态跟踪,以及原油管输计划和调度优化,为总部原油调度中心指挥原油输送,以及管道储运分公司的管输调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中国石化成品油二次物流配送优化项目在总结天津石油分公司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自2003年至2005年3月,19个省市石油分公司二次物流优化项目全部建成,并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的成功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物流配送管理流程,加强了对成品油销售业务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减少了库存资金占压,降低了运输成本,据初步统计,库存水平下降20%多,车辆利用率提高20%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稳步提升物资采购和石化产品销售两个电子商务系统。2000年8月,中国石化开通了物资采购和石化产品销售两个电子商务系统。中国石化电子商务网站(www。sinopec-ec。com。cn)正式开通运行后,运行状况稳定,上网交易额逐年攀升,应用效果显著。截止到2005年6月,中国石化物资采购网上成交额累计1334.95亿元,节约采购金额44.99亿元,其中2005年上半年网上采购额364.11亿元,节约采购金额12.64亿元。石化产品销售网上累计销售量1078万吨,销售额755亿元,其中2005年上半年网上销售量46万吨,成交金额47.9亿元。电子商务系统的运行,极大地改变了沿袭多年的传统购销模式,规范了业务运作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了“暗箱操作”,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了信息共享程度,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4.油田企业深入利用信息技术效果显著。油田企业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油田的勘探开发、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油田的稳产和探明储量持续增长,信息技术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成为提升油田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的处理与解释、油藏精细描述等,实现了大规模的精细数值模拟分析,增强了解决各种类型复杂油气藏开发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以陆相沉积盆地为主要勘探开发对象的计算机专业应用系列。胜利油田完善了油藏数值模拟并行技术,基本满足了新建产能、三次采油、老油田调整等油藏描述的要求。以八大数据库系统(勘探、开发、钻井、测井、地面工程、设备管理、经营管理、技术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油田综合业务信息系统项目在2004年5月通过验收,应用效果良好,截至目前,初步形成了勘探、开发专业总库和二级分库的两级数据管理体系,生产动态数据及时、准确可靠,勘探、开发基础数据入库率平均在95%以上。

    5.炼化企业积极开展MES层面的信息技术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炼化企业积极推进生产执行系统层面的信息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生产方案,推广实时数据库系统、物料平衡系统、炼油生产动态调度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先进控制(APC)等,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为企业ERP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国家“863”重点项目,“石化企业MES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研究”项目已在茂名、安庆、荆门和济南4家分公司试点应用成功,为企业ERP系统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同时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管理平台,提升了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石化MES软件版本,项目已于2005年4月通过了“863”专家组的验收。上海高桥分公司“水星项目”(一期)于2005年2月通过验收,实施七套炼油装置的先进控制系统、区域优化系统、LIMS系统、操作管理系统等,增强了各装置的操作稳定性,提升了质量控制管理水平和工艺控制指标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6.销售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应用效益明显。销售企业随着成品油二次物流优化、ERP系统及加油IC卡工程的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效益充分显现。对年经营量在1000吨以上的加油站进行的加油IC卡工程,至2004年底,已在全部19个省市石油分公司推广完成,共完成―卡机联动改造加油站1.3万多座,已建立发卡网点3200多座,累计社会发卡量达221万张,基本实现“一卡在手,各地加油”的日标。该系统以IC卡为载体,取代了传统的现金、油票等结算方式,实现了成品油零售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和交易数据的自动采集,堵塞了管理漏洞,节约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加油站经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稳定了客户群体,提高了客户忠诚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另外,自2003年开始,销售系统对下属油品运输车队陆续加装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目前,GPS已经在13个省石油分公司的2500辆油罐车上投入使用,实现车辆的实时监控、调度和精细管理,配合终端销售管理系统、二次物流系统,各业务环节有效联动,实现了主动配送,提高了配送效率和配送准确度,全面提高了销售企业储运配送管理水平。

    7.0n5虽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系统稳定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中国石化SINOPECnet主干网、总部局域网和企业网得到了系统的提升和完善,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得到加强,网络、服务器、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主干网连接了总部机关、油田企业、炼油企业、化工企业、销售企业、工程建设企业、科研及其他事业单位以及有关分支机构共110个二级子网,总部与企业的通信链路带宽由原来的512K升级到2M。加强了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病毒防治的工作力度,全面部署了防病毒系统,制订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防病毒应急预案,有效遏制了病毒的侵害,使整个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大幅度提高,保证了总部及各企业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石化正处在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又有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同在。在新形势下,中国石化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震荡、资源风险的挑战;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保护性政策措施逐步取消的挑战;降本增效、扩大盈利空间、提高核心竞争力面临的挑战;绿色革命、环境保护日益严格的挑战;企业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变革带来的挑战等。上述这些挑战均对中国石化加快信息化进程,采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最大限度地提高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中国石化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国石化发展战略和目标,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石油石化传统产业,尽快缩短与国际大型石油石化公司的差距,安全、长效、健康、绿色,有效支持决策和生产经营管理,为中国石化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在“十一五”期间,坚持“三结合”、“五统一”原则,坚持“整体规划、滚动发展,效益驱动、突出重点,管控结合、建用并重”的方针,以信息系统集成和深化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明显提升中国石化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中国石化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按照中国石化的统一部署,采用信息技术有效支撑决策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促进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智能化和现代化,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围绕优化资源配置、实时指挥调度、电子商务、企业降本增效、提高效益和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开展工作。主要建设内容是:

    1.供应链管理系统。进一步开发、完善和应用各种优化模型,提高供应链各环节信息交流共享的敏捷性和准确性,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储运配送系统。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贯穿资源采购、配置、运输、生产、配送、销售全过程的上、中、下游一体化供应链整体优化。

    2.ERP系统。建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石化一体化ERP系统,通过油田、炼油、化工、销售各板块ERP系统整合以及ERP系统与相关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ERP系统整体集成和优化,全面提升中国石化的经营管理水平。

    3.总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依托各事业部、有关分公司的专业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立足于原油资源分布和生产运行状况的动态跟踪和监控,建立集中统一、上下一体、技术先进、反应快捷的总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实现生产调度指挥、协调、管理、决策的集中统一。

    4.电子商务系统。建成中国石化与国内外供应商和客户在网上协同工作的统一平台,提供企业级交易的B2B服务和面向终端消费者的B2C服务,实现身份认证、在线支付和物流配送跟踪,实现与ERP系统的有效集成。

    5.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中国石化统一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不同客户群(如成品油、润滑油、石化产品、炼油自销产品以及内部客户等),与ERP、电子商务等系统进行整合,通过提供差别化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升客户满意度。

    6.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以油田数据中心为主要内容,以信息集成为基础,以综合应用技术为手段,以数字油藏为核心的油田信息化进程。统一数据管理,建成结构合理的油田企业级数据中心;建设两大资料处理解释中心和虚拟现实决策应用环境,全面提升油田企业技术决策和生产运行水平。

    7.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在重点炼化企业建成管控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并实现与总部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大力推广MES系统,全面建设计划调度优化、APC、流程模拟、LIMS和实时数据库等系统;加快罐区自动化和在线油品调和的推广应用。

    8.销售企业信息化建设。配合销售体制改革,以ERP系统、IC卡、二次物流优化系统的集成为基础,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全面提升中国石化物流优化系统,实现物流监控和调度优化;加快油库和油站自动控制系统建设,提高自动化监控水平。

信息来源:石油化工科技网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