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公布新版《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激发高校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范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管理,提升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
与2010年版相比,新版《管理办法》取消了对于园内在孵企业营业收入的统一规定,要求其必须为小微企业,且孵化时间由过去的42个月增至48个月。同时,还新增了部分内容,如要求国家大学科技园里具有职业化服务团队;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内在孵企业达50家以上,其中30%以上的在孵企业拥有自主发明专利;在孵企业所从事的活动必须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内。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版《管理办法》公布前几日,科技部和教育部已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
高要求推动高质量专业化发展
“新版《管理办法》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对孵化项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突出了创新驱动发展。同时,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内涵,对孵化时间做了相应延长,更有利于孵化出高质量的项目。”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宋骥认为,在孵化载体方面,新版《管理办法》更加强调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体现了专业化的创业孵化服务对项目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和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指标。在运行管理上,新版《管理办法》要求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或组织专家对国家大学科技园每3年开展一次评价,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于新版《管理办法》提出的“申请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要具有职业化服务团队”,北大科技园副总裁王国成表示:“国家大学科技园要想获得更好发展,有效品牌+服务体系+团队+投资,缺一不可,其中团队建设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真正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是孵化服务团队,孵化服务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质量,因此必须要有职业化的服务团队。”
在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李军看来,所谓职业化服务团队,一方面要把孵化培育创新创业当成职业,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另一方面,要有更强的服务和技术专业背景。“新版《管理办法》的这一要求,透露出政府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期盼,即国家层面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不以规模取胜,而是要聚焦专业化。”
据了解,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专业化不仅体现在运营管理上,同时也体现在孵化项目质量上。例如,新版《管理办法》提出,在孵企业所从事活动必须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内,而且30%以上的在孵企业要拥有自主发明专利等。
“新版《管理办法》提高了基于创新和技术方面的一些要求。”王国成表示,新版《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功能的实现,使科研成果转化真正走向市场,真正解决一些技术和项目在成长过程中的痛点和问题。
强调专利引导 甄别机制有待形成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虽然国家大学科技园负责人对新版《管理办法》普遍给予高度评价,但对于“30%以上的在孵企业拥有自主发明专利”这一要求,尚有不同看法。
“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多数脱胎于大学生团队,这些团队一般都拥有核心技术,这既是我们所倡导的,也是作为高校所拥有的优势。但是‘自主发明专利’这一表述,会让人产生一些误解。”李军说。
“目前,发明专利的申报或取得非常困难,‘自主发明专利’的提法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自主发明的专利’。”李军举例说,“对于大数据、互联网等领域的企业来说,其涉及到更多的是软件著作权等问题,属于知识产权范畴,而非专利。同时,这些企业又恰恰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因此,把‘发明专利’改成‘知识产权’可能会更好。”
而在王国成看来,“自主发明专利”如果指的是真正自主研发的发明专利,对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会起到导向作用。“如果将软件著作权、实用新型专利也一并纳入‘自主发明专利’范畴,其引导层次会随之拉低。”
“发明专利的要求应该是宁缺毋滥。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关注企业拥有的自主发明专利,还要关注其发明专利行形成的实效性和竞争力。”王国成说,“一些小微企业为了追求名利,急于求成,会主动包装一些发明专利,而这些专利实际应用意义并不大。另外,对于在孵企业所取得的发明专利进行甄别考核,也是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希望在这一问题上能够形成一套良好的识别机制。”
开放融合 构建科技创新新格局
从1991年起步探索到现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20多年的发展,规模日渐扩大、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其在成长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15家,但发展良莠不齐。”李军表示,在公布新版《管理办法》的同时,出台《指导意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记者了解到,《指导意见》提出本着坚持资源集成、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协同、坚持分类指导原则,从集成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科技创业繁荣发展、构建开放融合发展格局、加强政策引导支持等方面入手,激发高校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作用。
王国成参与了《指导意见》的制定。他称,我国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力度不够。而且,大学科技园或孵化器曾在一段时期内,对自己的功能和服务定位不太清晰。《指导意见》就是给这些机构提供指导,使其对自身的功能和定位再认识。
在采访中,几位大学科技园负责人一致认为,大学科技园要形成开放融合的发展格局。对此,新版《管理办法》、《指导意见》也都从不同层面提出了相应要求。如新版《管理办法》在功能定位中提出,国家大学科技园要发挥促进开放协同发展功能,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的交流合作,整合创新资源,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指导意见》则在构建开放融合发展格局方面,提出促进大学科技园之间的互动交流、深化与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作等五点指导。
“我国有这么多的大学科技园,每个学校的背景不同,发展相对也有差异。但实践证明,市场化程度越高,开放活力越足,容纳的创新企业越多。”宋骥表示。
“为什么鼓励大学科技园科学采用企业化运营机制,就是要把大学科技园真正推向市场,与市场去结合。”李军说。
如何将大学科技园做得更好?在宋骥看来,一方面要孵化和培育当地的高校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以孵化平台为载体,链接更多其他区域的产业,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先进项目落地。
宋骥表示,大学科技园不仅要与市场接轨,还要与国际接轨。“我们要有更加宽广的胸怀,拥抱变化、拥抱国际资源去创新。要把平台延伸得更宽一些,吸引和容纳更多第三方服务机构,让专业的机构加入到平台中来,提供更好的服务。”
“国际化可能是大学科技园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所以要把国际化当做常态化工作去推进,用更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同时盘活本地高校科研资源。”宋骥说,“只有外来资源和本地资源相互融合,科技创新未来才能发展得更好。”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