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创新平台作为优化集成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创造和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长沙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高新区,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所辖“一区四园”共聚集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48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52家、省级平台49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居全国高新区前列。为全面掌握长沙高新区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行情况,更好地发挥创新平台在集聚创新资源、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支撑作用,我们开展了对这些创新平台的调研分析,既看到成效,又指出问题,为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意见,以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所选样本为长沙高新区“一区四园”中直管的岳麓山高科技园(即麓谷)内的10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33家、省级69家)。从平台的组建模式来看,有56家为独立组建,占比54.9%,46家为联合组建,占比45.1%;从平台运行模式来看,依托单位内部二级机构独立运行的有21家,占20.6%,与依托单位一体化运行的有80家,占78.4%。平台的行业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一)研发投入稳步增长。一是从投入规模来看。2014-2017年10月,创新平台研发投入总额为71.6亿元,生物医药与健康、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以及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创新平台研发投入位居前三,在2016年分别达到7.4亿元、4.9亿元和3.5亿元。二是从增长速度来看。2014-2016年,创新平台研发投入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9.4%,年均增长前三的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研发投入,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2%、28.8%和17.8%。三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各领域创新平台均形成了一定的资产规模,研发设备和检测仪器较好地满足了科研和生产需要。截至2017年10月,创新平台的总资产规模达435亿元,平均资产规模为4.26亿元。按领域来看,新材料领域的平均资产规模最大,达到6.67亿元。
(二)优秀人才加速聚集。创新平台已成为优秀创新人才的集聚基地,形成了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经营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创新团队。本科以上学历共9508人,其中博士811人,硕士2851人,本科5846人。共有院士37人,高级职称1676人,中级职称3177人,其中,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领域院士最多,为15人,占院士总数的40.5%。
(三)自身发展能力增强。创新平台收入水平反映平台的自身发展能力。2014-2017年10月,创新平台总收入为583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新材料领域平台收入最多,分别为226亿元和238亿元,占总收入的38.8%和40.8%。2014-2016年,六大领域创新平台收入总额年均增长率为32.5%。收入年均增长率前三甲是:生物医药与健康、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新材料,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2%、28.2%和26.2%。
(四)科技研发水平提升。一是承担了众多研发项目。2014-2017年10月,创新平台共承担项目4554项,生物医药与健康、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研发项目数量最多,分别达到1782项和1016项,说明二者的行业地位在不断提升。2014-2016年创新平台承担项目数量年均增长24.2%,其中,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和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领域承担研发项目增长最快,分别为40.1%、29.4%和28.2%。
二是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创新平台作为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要载体,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池。2014-2017年10月,创新平台获得科研成果3396项。其中,生物医药与健康、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最多,分别为1117项、895项、574项。2014-2016年创新平台科研成果数量年均增长率达29.1%,其中,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新能源领域领跑,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1%、46.9%、29.9%。
三是申请获得了大量知识产权。2014-2017年10月,创新平台获得的知识产权总量为9805项。其中,发明专利数量最多,达到4572件,实用新型专利次之,达到3663件。创新平台各类知识产权2014-201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8%,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率为35.2%,植物新品种数量年均增长率为35.9%,软件著作权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50.5%,实用新型专利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3.3%,其他知识产权的年均增长率达145%。
四是参与制定了一批技术标准。创新平台通过行业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突破、“标准战略”实施,引领行业技术发展。2014-2017年10月间,累计参与制定标准417项。其中国家标准254项、行业标准119项、地方标准44项,分别占60.9%、28.5%、10.5%。2014-2016年创新平台制定标准数年均增长率为-8.4%。其中,国家标准制定数量年均增长率为-10.6%,行业标准制定数量年均增长率为-14%,地方标准制定数量年均增长率为-18.4%,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回落趋势。
(五)成果转化步伐加快。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率高。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2014-2017年10月,平台共转化成果2628项,生物医药与健康、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成果转化数量最多,分别为1382项、642项、313项,现代服务业领域成果转化最少,为21项。创新平台研发项目总体成果转化率为57.7%。其中,现代服务业的成果转化率最高,为91.3%,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的成果转化率达到77.5%,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的成果转化率为63.2%。
二是对外技术转让和委托开发逐年增长。2014-2017年10月创新平台对外技术转让和委托开发总数分别为268项和481项,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对外技术转让项数最多,为189项,生物医药与健康参与的委托开发项数最多,为200项。2014-2016年创新平台对外技术转让和委托开发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8%和65.3%,生物医药与健康的技术转让和委托开发项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5%和383%,其次是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其技术转让和委托开发项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2%和131%。
(六) 行业带动作用明显。一是设备开放与检验检测服务逐步提升。设备开放与检验检测服务的提升,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节约了新产品研发成本,2014-2017年10月,创新平台设备开放总数为7902次,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与健康、节能环保与新能源设备对外开放次数分别为3270次、1904次、1204次。2014-2016年,平台的设备对外开放年均增长率104%,特别是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设备对外开放年均增长率为463%。
二是同行业学术交流加强。2014-2017年10月期间创新平台共组织行业交流2170次,其中生物医药与健康组织的行业交流984次,其次是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479次、节能环保与新能源243次。2014-2016年创新平台行业交流年均增长率为39.4%,年均增长率位居前三的分别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6.2%、41.4%和35.6%。
三是行业人才培训初见规模。2014-2017年10月,创新平台培训总人次为91855,其中,培训人次最多的是先进装备制造行业,为34345人次,其次是生物医药与健康、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行业,培训总数分别为27182人次、14866人次。2014-2016年均增长率为25.2%,年均增长率位居前三的分别是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和新材料,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7.5%、69.8%和31.9%。
二、问题分析
近年来,长沙高新区的创新平台在行业布局、资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部分平台在国内具备了较强竞争力,但在平台结构、激励机制、人才吸引能力以及协同研发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从平台建设自身来看。一是激励机制受到制约。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例,调研过程中,有47.1%的平台负责人反应,平台的激励机制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管理考核方式不合理,大部分创新平台由原来的技术部门演变而来,工作内容和重心均有很大变化,但仍延用原来生产部门的考核方式。另一方面,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员工的工资较为固定,普遍采用年薪制或模拟年薪制,工资的多少主要根据职务的高低来定,存在绩效考核走过场的现象,很难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导致人才创新积极性不高,研发效率偏低。
二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现象并存。企业给员工薪资不高、奖励力度不大等影响着高端人才的引进;相比沿海城市而言缺乏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如锂离子电池行业目前仅有杉杉新能源、科力远两大企业,科技人员难以在本地寻找到其他企业实现进一步发展;园区资金扶持力度小,如长沙高新区对A、B类人才的购房补贴分别按200平方米、150平方米标准,以区域同期市场均价申请(单套)全额购房补贴,相比合肥等其他城市,补贴力度不足。
三是创新平台之间交流与合作不充分。园区内各创新平台在技术、经验、成果等方面各有所长,加强平台之间交流与合作力度,有利于协同创新,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但在调研过程中,部分平台负责人反映交流与合作力度不够,如远大住工集团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龙头企业,在建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以及施工装修全产业链的平台合作中,难以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导致创新资源使用效率低。
(二)从平台建设的外部环境来看。一是平台建设缺少顶层规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平台申报方面——由于现有平台分属科技、发改、经信等多个部门管理,由各企业自行申报,园区对平台的申报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部署,没有围绕国家和省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和产业链进行上下游关系的平台布局,导致平台大都各自为政,协同性不强;跟踪管理方面——对申报成功后的平台缺乏系统的统计管理,对平台后续运行情况没有进行定期跟踪及核查,导致对平台的统计信息不全,难以及时了解并帮助平台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政策支持方面——目前仅有对申报成功的平台进行资金奖励的政策,缺少从平台申报—建设—运行的针对性、专业性、可持续性的支持政策,政策含金量不高、驱动力和吸引力不强,不利于吸引高端平台落户。
二是平台结构有待优化。问题也反映在三个方面:新兴产业领域平台不足。现代服务业作为六大重点产业板块,在建的平台数量严重不足;新兴产业领域如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平台缺失,先进制造领域的平台数量也不足。国家标志性平台缺失。如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重大科研平台都尚未取得突破;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滞后。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类平台不足,仅有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长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少数几家。
三是平台建设投入不足。目前,仅有长沙高新区对新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补助60万元、省级平台补助20万元、市级平台补助10万元,而且补助方式都是一次性发放,支持的力度有限,且对平台后期运行无相应支持。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顶层规划。一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规划布局。以《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颁布的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为指引,围绕长沙高新区重点优势产业链布局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构架建链”“给力强链”以及“完善补链”。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实现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协同创新、协调发展,从而加速产业提质升级。二是要建立平台运行跟踪统计制度。及时录入新申报成功的平台信息,及时更新平台人员、成果等最新资料,定期跟踪平台运行情况,及时解决平台问题。建立具有潜力申报平台的企业数据库,及时了解企业动态,引导和推动企业申报创新平台。
三是要完善平台绩效评价和支持政策。建立从平台筹备—申报—建设—运行系列的针对性、专业性、可持续性的支持政策来引导园区企业申报相应的创新平台。如对于符合条件从省级升级为国家级的平台可以在筹备期间给予一定的培育基金来支持;对于通过绩效考核的、运行较好的平台给予一定的后补助等。制定《长沙高新区千家创新平台行动方案》,打造到2020年长沙高新区实现1000家创新平台的行动计划,其中国家级平台100家、省级平台300家、市级平台600家。
(二)加强标志性创新平台建设。一是要争取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力争实现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依托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创新成果转化区建设,加大投入,大力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科研大楼及相应配套设施,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以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抢占科技制高点。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在未来网络研究设施、转化医学、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等领域,争取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园区,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二是要推动多方联合共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优势支柱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海内外优势创新资源,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和引领产业技术发展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多方参与、独立运作”的原则,在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下,由若干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投资、合作经营,争取建成1-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或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优化和提升创新平台结构。一是要提升平台层次结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快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平台建设,特别是在目前平台数量相对较少的产业领域如现代服务业取得重点突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平台建设全覆盖。二是要优化平台领域结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为重点方向,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这些领域的学科与人才优势,以引进或联合共建的方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组建30-50个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平台。三是要完善平台类别结构。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集成和转化为目标,围绕高新区重点优势产业领域,依托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设10-15个工业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类机构平台。
(四)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要设立专项资金。设立创新平台专项资金,从平台建设、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经认定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按照平台新增研发设备投入金额的20%给予设备投入资金补贴,单个企业最高补贴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对运作良好且依托企业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达2亿元及以上的创新平台给予三年研发补助。
二是要全过程支持。在平台申报期间,筛选出能申报国家级平台的省级平台,给予5万元的培育资金,用于申报国家级平台的材料编写、培训等方面。平台建成后给予一次性补助。在运行期间,对平台制定考核指标,进行三年一次的绩效评估,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后补助,考核指标包括知识产权增长情况、主要技术人员变化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承担项目能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对外开放服务水平等。
三是要全方位支持。支持创新平台为本土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材料测试、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协助组建实验室等,达到集聚资源、优势互补的效果,构建全方位的科技平台支持体系。强化对平台基础条件设施建设的支持,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房租等方面减少平台建设成本,增强平台建设的积极。鼓励科研人员以持股方式获得知识产权奖励,或以共同申请知识产权方式分割职务科技成果权属,配套落实相关国有资产确权、产权登记、注册、变更事项。税收方面,将科研人员因科技成果获得奖励由“工薪所得”转化为“股息所得”,降低奖励应缴个人所得税。
(五)完善对创新平台的服务机制。一是建立人才服务机制。成立高层次人才帮办服务中心,在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定、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社会保险、户籍办理、出入境和居留、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专人跟踪服务。完善职称认定。全职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可不受基础职称限制,来园区工作满3年即可比照国内同资历、同水平人员相应条件,直接申报认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入选国家、省各类人才计划、项目的高层次人才,如“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可直接申报认定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经考核合格出站的博士后人员,不受基础职称限制,可直接参加相应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加强保健服务。为高层次人才设立定点医疗机构,开通就医保健服务绿色通道,如高层次人才凭“长沙人才绿卡”可享受优先挂号就诊或住院服务,高层次人才本人及直系亲属就诊或住院服务,可由医院保健专干负责预约和安排,享受救护车城区内免费接送入院服务等。提供住房保障。建立针对高层次人才在人才公寓免费入住、住房租赁补贴和购买商品住房等不同需求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是建立科研服务体系。整合现有平台资源,建设集平台信息、平台成果、项目合作、技术需求、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平台间的连通共享、联合采购、联合制定技术标准、联合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制定出台鼓励平台开发共享的激励机制;建设科技资源统筹中心。集成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搭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等共享平台,为产学研各方提供资源信息加工、技术咨询、试验服务等基础性服务;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重点建设技术合同登记平台、成果交易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实现科技大市场、企业孵化、人才培训等功能;组建专家数据库。以省市专家为基础,辐射国内科研领军人物,组建并及时更新专家数据库内容,为园区科技成果鉴定、项目评审、专家咨询、前瞻性科学研究等提供可选的专家资源。
三是建立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成立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供成果、发明专利、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等信息发布服务和工程技术需求、产品需求、企业难题征集等服务,定期举行技术交易会,推进平台交流合作,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加快成果转化。制定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贡献人员奖励办法,突出以绩效为导向的奖励办法,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对突出贡献人员重点倾斜,激发转移转化人员热情。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