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中小企业管理升级迫在眉睫
  • 点击数:740     发布时间:2019-05-17 11:00:00
  • 分享到:
关键词:

客观看待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有的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有的是政策环境不到位引起的不适应,有的却是企业自身管理缺陷带来的短板。必须意识到,企业管理转型升级与企业产品、服务转型升级同样重要。市场竞争一视同仁,要想与大企业同台竞技,参与市场竞争的中小企业也必须在管理上补短板、练内功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再一次为中小企业发展添薪旺火。指导意见提出,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主动服务中小企业和实行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我国营商环境改善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实施,企业开办、用水用电报装、不动产登记等事项办理时间压缩50%以上。现在要开办企业,申请人不用跑十几个部门盖章,反复提交姓名、身份证、地址、联系方式等材料,只要在一个窗口提交一份材料,甚至在手机上就能操作完成;企业要申报什么奖项、扶持政策,以前需要企业自己提交各种材料,现在有关部门只要在后台向工商、税务等部门申请,就能看到企业是否符合条件。

对于合法合规经营的企业来说,相关改革举措为企业办事带来了巨大便利,但一些过去管理比较粗放的中小企业,此时还未跟上管理部门服务升级的节奏,自己反而“掉了链子”。比如,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近日公布了一批失信联合惩戒案例,这些企业的错误说起来都不大,造成的影响却不小——有一家公司因为没有专职会计,兼职会计在申报企业年报信息时,随便填写了公司的资产状况,被执法人员提醒后,公司负责人又太忙一直未作修改,结果因为“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失去了一所学校的供货资格。此外,还有因为忘记企业年报而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不在企业注册地址开展经营活动且联系不上的,甚至随便找代办公司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充当公司高管的,这都是不少中小企业曾经干过的“小事”,如今都要受到相关惩戒。

在一张excel表格、一本小册子就能管理辖区企业的当下,部分企业相关操作仍不够规范,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差不多就得了、反正监管部门也管不过来”,结果往往会出岔子。可见,政府服务正在积极转向“互联网+”,监管方式日益透明高效,中小企业过去经营和管理企业的方式已行不通了,管理粗放难免会付出代价。

客观看待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有的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有的是政策环境不到位引起的不适应,有的却是企业自身管理缺陷形成的短板。政府部门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创新支持,通过完善财税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要认识到,政府和市场各自作用的发挥是有边界的,政府不可能直接上手帮企业搞经营管理。如果政府持续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标投标、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但部分中小企业却自己管理不善、“失误”不断,失去一些参与竞争的资格和发展机会,又能怪谁呢?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小企业必须意识到,企业管理转型升级与企业产品、服务转型升级同样重要。市场竞争一视同仁,要想与大企业同台竞技,参与市场竞争的中小企业必须加速在管理上补短板、练内功。

中小企业应走好“专精特新”路

王 曼

《经济日报》,2019年4月18日

“专精特新”,强调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是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出奇制胜的重要法宝。中小企业应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走好“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努力当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23条措施围绕中小企业发展难题精准发力,在为中小企业优化环境使其“轻装上阵”的同时,强调以“专精特新”来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这为中小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是市场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仍存在小而不精、多而不强的发展问题。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处于劣势,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在市场竞争中无力与大型企业抗衡。特别是近年来,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增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承压,生存愈发艰难。

“专精特新”,强调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是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出奇制胜的重要法宝。从国际经验看,在德国的工业体系中,千万家小而强的“隐形冠军”企业正是长期专注于某些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地位,从而成为“德国制造”的支柱和脊梁。中小企业只有集聚要素资源形成相对优势,创新工艺技术,研发生产特色产品,在某个细分领域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逐渐成长为“小巨人”企业。

中小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却常常因为技术、质量不过关,难以与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专精特新”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只有通过“专精特新”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有能力成为大型企业合格的供应商,才能与大型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而实现供应链、创新链、数据链、价值链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融通发展。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中小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数字化、智能化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小企业要“顺势而为”。一方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生产环节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着力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模式,将非核心业务服务外包,专攻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虽小,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中小”强则经济强。中小企业应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努力当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

摘自《经济日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