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每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勇立大变局潮头,要求我们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产业技术革命。作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正在释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创造新的强大引擎,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未来几年是人工智能技术跃迁的重要窗口期,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版图加速形成,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抢滩布局,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构筑先发优势、占据发展制高点。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直处于奋起直追的状态,并形成了将人工智能作为战略重点的广泛共识。新时代,抢占人工智能发展的制高点,需要在理念、路径、举措三个方面下功夫。
在理念方面,坚持人工智能优先发展、体系化发展和联动发展。优先发展就是围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提前部署,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体系化发展就是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将混合增强智能、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作为发展重点,整体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技创新、理论建模、软硬件升级。联动发展就是统筹国内国际人工智能发展资源,政产学研协同发力,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局面,增强相关行业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的自觉。
在路径方面,坚持政府推动、科教引领、应用驱动、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是指政府站在全球、全国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主动谋划人工智能的重大项目和创新基地建设,加快优质创新创业资源集聚,推进项目、基地、人才的统筹布局,为人工智能发展搭建平台、优化生态。科教引领是指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协同开展创新研究,共同建设学科、人才、科研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科技创新持续引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应用驱动是指结合产业特色和优势,聚焦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物流、智慧政务、智慧制造等领域,打通人工智能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17年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市场主导”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市场主导是指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与其他各类企业一道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举措方面,坚持在支撑国家发展中创新突破。人工智能可以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人工智能能够提升公共服务软硬件环境,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能够建设精准对接政务信息与公共需求的政务平台,推动完善社会治理;能够围绕隐私、安全等问题完善政策和法律体系,推动司法体系智能化。同时,人工智能也能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通过主动参与人工智能的全球议题、探索发起成立人工智能国际组织等,我国可以倡导制定人工智能发展的国际标准和伦理规范。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可以通过与国际顶尖大学、世界名企开展实质性合作,共同设立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共同攻克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难关。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
从解放人的体力到温暖人的心灵
让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
(新知新觉)
郭 军
《人民日报》( 2019年07月10日 09 版)
当前,人工智能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习近平同志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这种改变,许多人都有切身体会。人工智能能否摘掉“冷冰冰”的标签,真正变得“亲人类”,更好造福人类呢?这是人工智能发展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体现人工智能“人格化”发展新趋向。
近年来,人工智能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突破,人工智能与医院、物流、安防、教育、交通、金融、种植等领域的结合,正推动这些行业不断进步。以医院为例,先进医疗技术与人工智能系统的创新融通,催生了医院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配送机器人等,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而且节省了医务系统的运营成本、管理成本、人工成本,推动医院从数字化医院向智慧医院转变。人工智能在无人机、无人驾驶等领域的运用也日渐成熟。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的运用和逐步普及,能够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代替人类进行体力劳动甚至一部分脑力劳动,很可能会向温暖人类心灵的方向迈进。这涉及人工智能的“人格化”。人之所以为人,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人有情感、有人格,这是机器和机械系统所不具备的。人工智能迈入深层次发展阶段后,能否实现“人格化”而拥有情感?答案尚不明确,但人工智能的“人格化”发展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所谓人工智能“人格化”,是指在重视人工智能完成任务和强化功能的同时,强化人工智能的“情商”与“情感”,使其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未来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使用者语言、行为的长期统计和分析,为使用者遇到的情感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与人类的“情感”链接。这种“情感”链接能够在人们最需要关怀的时候给予其心灵慰藉,让人们感受到身边还有一个理解自己、关爱自己的“人”。人工智能技术要达到这种效果,实现“人格化”,仅仅会分析、计算还不够,还需要具有“主动性”。所谓“主动性”,就是当人工智能在感知到人们的需求时,无需任何指令就能主动去“询问”“关怀”和“交流”,并能独立处理原本应该“人为”的事件。那时,人工智能就可能从运算智能、感知智能阶段发展到认知智能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人工智能发展到能温暖人类心灵的阶段,一些问题也将相伴而生。比如,这些“人格化”的人工智能可能影响人类的决策,甚至改变人类的决策。再如,过分依赖人工智能提供的情感慰藉,会衍生出相应的伦理问题、心理问题甚至社会问题。当然,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会十全十美、一帆风顺。被人类赋予智慧的人工智能,其发展方兴未艾,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我们要把握好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回答好人工智能发展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努力让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