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转型不断推进,石家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这个老工业城市的“现代范儿”愈加凸显。
今年上半年,石家庄交出的成绩单,不仅“面上光”,而且“内劲强”:完成生产总值315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3.2亿元,同比增长20.7%,总量、增速均位居全省首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的5.2∶43.0∶51.8调整为5.5∶36.9∶57.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6%。
“城市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的有力支撑。”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邢国辉表示,石家庄将对标先进城市,着力做大楼宇经济、做优会展经济、做强夜经济、做好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新”经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实现更大突破。
做强商务,做活商贸——
“退二进三”动力更足
石家庄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一煤独大,特别是城中有钢、城中有电、城中有药、电厂围城,在全国也十分罕见。近十多年来,石家庄先后启动了三轮工业企业退城搬迁。
随着城区工业企业的外迁,如何利用好腾出的土地进行“腾笼换鸟”“引凤筑巢”,是石家庄市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楼宇经济成为破题之举。
在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中路,有一栋被称为“双子座”总部大厦的写字楼。这座外表普通的写字楼,是石家庄市桥西区重点打造培育的“双十亿元”楼宇。2018年,这栋楼入驻企业贡献的税收达20.35亿元;今年上半年,已纳税12.43亿元。
石家庄市桥西区委书记刘军志介绍,近两年,桥西区共吸引40余家企业入驻商务楼宇,均为首次在河北设立区域总部。同时,通过整体租赁、改造提升等方式,清退不符合辖区定位的低端产业,已盘活楼宇面积22万多平方米,与近100家金融企业达成落户意向。
目前,桥西区共有商业楼宇100余栋,入驻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达130余家,2018年纳税124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8%。记者从石家庄市发改委了解到,截至2018年,石家庄主城区有楼宇商圈446个,入驻企业约1.9万户。其中,年税收超亿元的楼宇19座、超1000万元的楼宇115座。
“二产腾出来,发展现代服务业,既要在城市繁华地段做强商务,也要在空旷地带做活商贸。”中国市场学会批发市场委员会副秘书长许鹏飞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石家庄作为国家区域物流节点城市,发展现代商贸有着天然优势。
位于石家庄市长安区的乐城创意国际贸易城是河北省重点商贸项目,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试点示范项目,将以商贸为龙头,以智慧城市为脉络,带动商品流通模式和城市运营模式转型升级。“除了发展传统批发销售,我们还建了一栋网红直播大厦,打造商贸物流新业态。”石家庄乐城创意国际贸易城营销策划总监郭洋介绍说,直播大厦内已有100多位“网红”入驻,最多的粉丝超过了千万,最少的也有50万粉丝,“‘网红带货’模式结合了线上电商和线下销售的优势,成为贸易城未来的一个重要板块”。
石家庄市市长邓沛然表示,目前石家庄经济增长已经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服务业和工业共同带动;发展动能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转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共同驱动。
既要产值,也要颜值——
“腾笼换鸟”空间更优
44家采石场,水泥企业最多时达到166家,建材行业贡献的税收一度占到财政收入的52%……石家庄市鹿泉区曾依靠水泥产业连续5年进入“全国百强县”,但是也因此造成产业结构单一,环境压力大。当地人戏称,“鹿泉人均二两土,白天不足晚上补”。
为改变“灰头土脸”的面貌,近年来,鹿泉区彻底关停了全部采石场,将水泥企业压减至2家,压减水泥产能4200万吨,腾退土地5600余亩。腾出“空笼”,还得换上“新鸟”。为此,鹿泉区立足地方优势,布局了休闲旅游“一业覆盖”和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智能制造“三足鼎立”的“1+3”现代产业体系。
在石家庄市鹿泉区的卧龙山下,一个名叫“大年初一”的风情小镇应运而生。“这里曾经是水泥制品工业区,旁边不远处就是以前的矿山。”风情小镇工作人员孙静告诉记者,目前旧厂区已经改造成138亩的迎宾花海,因采石遭到破坏的矿山,也被改造成了56米长的山体瀑布。
近几年,鹿泉区已经引进建设了30多个像“大年初一”风情小镇一样的休闲旅游项目。2018年,鹿泉区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同比增长70%;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970万人次,预计全年将突破2000万人次。
“三足鼎立”产业中,以远东通信、君乐宝、科林电气等企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智能制造产业增长迅速,产业集群已然形成。目前,鹿泉区电子信息企业数量由2016年底的48家增加到323家,2018年电子信息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9亿元;绿色食品产业和智能制造业2018年的产值分别达到142亿元、54.1亿元。
通过“腾笼换鸟”,鹿泉区闯出了一条产业优、百姓富、生态好、城市美的发展路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优化为4∶34∶62。随着“1+3”产业体系的落地生根,建材业税收对鹿泉区财政的贡献占比下降到8%,新兴产业税收占比提升至76.4%,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减税降费减收4.3亿元和基本没有土地出让的情况下,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
优化产业,创新产品——
“出城入园”天地更宽
2017年,石家庄启动最新一轮企业搬迁,确定了31家城市工业企业外迁,目前已完成19家,今年正在推进8家企业搬迁,剩余4家将于2020年完成。
记者了解到,对于原址土地可出让的搬迁改造企业,石家庄市对按计划完成搬迁、投产并按约定腾退交付土地的企业,以土地出让总价款的60%进行补偿。企业退出的国有出让土地,在符合城乡规划和分割转让条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使用权人分割转让土地使用权。
作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企业外迁带给市民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2013年,石家庄市PM2.5浓度高达148.5微克,2018年下降到72微克,降幅达到53.2%,首次实现污染指数“零爆表”。
城区发展空间更大、空气质量更好,那么外迁企业走进园区后发展如何?
“发展空间更大了。”这是记者走访中,外迁企业的普遍感受。石药集团旗下的欧意药业、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原厂区位于石家庄市区的工农路、华星路和丰收路,2016年搬迁至石家庄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
“通过搬迁升级改造,加快了由传统原料药为主导的传统工业企业向创新药物发展为主导的创新型企业的转型,实现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石药集团工程部高级总监王建明告诉记者,2018年,仅欧意、中诺两家公司就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增长36%,实现利税22亿元,增长39%。
近3年来,石药集团先后投入100多亿元,进行了重大创新药物产业化、制剂国际化、保健品产业化和老厂区搬迁升级改造等4大类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位于石家庄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石药集团第一制造中心是企业高端制剂产品生产基地,占地2100亩,建成了达到欧美高端标准的30个生产车间。
“我们通过精准把握产业‘老与新’的平衡点,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力,在转型发展的跑道上跑出了‘加速度’。”石家庄市发改委副调研员侯明山告诉记者。
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
今年上半年,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8.7%,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24.9%。去年,石家庄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5家,总数达到1315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27家,总数达到11132家,均居河北省第一。
喜人成绩的背后,是这座工业“老字号”城市以高端、高质、高效为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随着新势能持续积蓄,新动能加速发力,石家庄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邢国辉表示,石家庄将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全市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
新格局构筑高质量产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年发展,石家庄工业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7大主导产业。同时,石家庄服务业基础厚实,是国家首批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
近两年,“4+4”成为石家庄经济发展中被频频提及的一个关键词。何为“4+4”?
2017年底,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做强做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4大产业,培育壮大旅游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节能环保4大产业,构建“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其中,第一个“4”是“绩优股”,在全国、全省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石家庄最具优势的存量产业;第二个“4”是“潜力股”,发展速度远快于其他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也是石家庄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量。
产业主攻方向明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开始向“4+4”产业聚集。
“与在大学任职时偏基础性的课题研究相比,我更喜欢到生产一线去,将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型研究相结合。”在东北一所大学任职的王艳明放弃高校工作,来到石家庄四药公司担任药物研究院制剂部项目负责人。石家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大环境,让他如鱼得水。目前,王艳明和他的团队已经成功完成了4个品种、6个规格的一致性评价项目阶段性研究。
作为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国家高端生物医药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位于石家庄的石药、华药、以岭、神威、石家庄四药5家企业名列中国制药企业百强。伴随着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生物医药健康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石家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生物医药健康名城的目标,也正逐步成为现实。
今年上半年,“4+4”现代产业对石家庄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其中,做强做优的4大产业实现增加值605亿元,同比增长11.6%;培育壮大的4大产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同比增长10.5%。
新动能催生高端产业链
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光谷科技园的森思泰克河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毫米波与激光雷达传感器智能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科技型企业。该公司总经理秦屹介绍,他们拥有的专利技术集盲点侦测、变道辅助、碰撞警告等功能于一身,该产品问世后在同类产品中竞争优势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正在成为引领石家庄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为石家庄的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其中,生物、新材料、高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环保产业领域,分别增长13%、20.9%、26.1%、12.6%和48.2%,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增长。
为解决创新科技企业资金难题,今年上半年,石家庄市科技局引进2.8亿元资金,全部用在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企业发展上,同比增长117%。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石家庄将通过“延链”和“补链”,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深耕40个细分领域,完善23个产业链条,打造90个创新发展产业基地。同时,高起点布局未来产业,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生产要素数据化水平,提升企业运营流程数字化协同水平,实现生产要素精准化、运营流程标准化。
新势能引领产业高效转型
石家庄煤矿机械公司是一家具有80年历史的老牌煤炭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实力和机械设备制造能力兼备。近年来,由于煤炭产业行情低迷,公司开始谋求转型升级。
环卫车系列产品成为石家庄煤矿机械公司转型的重点方向之一。“新能源纯电动洗扫车实现了洗扫车之间互相充电、互相救援,大大增加了续航里程。”石家庄煤矿机械公司环卫设备研究所所长王可介绍,公司最新研发的单发动机吸尘车扫净率已达到98%,相比双发动机机型,污染物排放可降低30%以上。
王可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环卫车产品已囊括了道路清扫类、垃圾收集及转运类、清洗抑尘类3大系列4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今年以来,石家庄煤矿机械公司研制的第四代新型8吨、14吨、16吨等大吨位吊机颇受市场欢迎,吊机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7%。
近两年,石家庄陆续组织实施河北瑞腾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中博汽车扩能二期、高成电子智能交通设备、新松机器人产业研发创新基地等46个总投资494亿元省市重点支持项目,力促先进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如今,石家庄的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构建起产品门类齐全、特色优势明显、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传统装备制造产业经过“爬坡过坎”,重新抢占了市场制高点,一个个“石家庄制造”的先进装备制造产品撑起了石家庄工业的脊梁。
“我们将以‘强链’为目标,聚焦化工、食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千企转型’活动,全面推动工业企业转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现代管理。”石家庄市市长邓沛然介绍,石家庄将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逐一制定发展计划,努力实现从关联企业集聚,向个性品牌成长,再向集群品牌提升的梯次迈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