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十二个防灾减灾日。在中国文化里,十二的寓意十分丰富,代表着天地轮回和万物更新。今年的这个日子又很特别,历经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我们更能体会到自然灾害带来的阵痛与沧桑。“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这一主题,既契合了抗击疫情形势下的痛点和难点,也彰显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疫情常态化警示与克敌制胜的决心。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生的国度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区域广,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应急管理“纵向”与常态行政管理“横向”的结合。但毋庸讳言,作为一个完整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急管理体系尤其是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仍存在着不少“短板”,从此次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得到了印证。
概而括之,面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基层应急管理体现为“五个早”的工作机制,即“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说明了基层快速反应意识及应急能力的重要性。细细考量,“五个早”中的哪一条,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与呵护,都亟需在强化应急技术装备的同时,提高基层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从科学角度来看,自然灾害事件发生的物理过程,往往形成涉及多种灾害的灾害链。按照时间顺序,在事件前、中、后三个阶段,基层各级政府和派出机构身处第一线,如何保证在预防、预警、指挥、协调、救援、恢复等各个环节,做到科学部署、精准施策,既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也应该是对科技意识是否淡薄的试金石。
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应对并战胜自然界各种危机的历史,同时也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足迹所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的技术发展及应用普及,多学科交叉的应急管理体系已从“殿堂”下沉到基层,大数据在基层应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这是科技的恩惠,也是时代的责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断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强化人才队伍和装备,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和防范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五个早”。
科技支撑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同时还贯穿于科学协同的理念和实践之中。在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通过整合行政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机构的专业作用,建立高效适用的应急平台和奖罚机制,做到科学预案、队伍合作、信息联动、物资互通等等,同时加强全民参与的应急知识教育,从而降低风险与损失,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2年前的今天,四川汶川大地震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巨大灾难,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的团结与坚强使巴蜀大地重焕勃勃生机。12年后,面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我们同样在举国体制的凝聚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积极向好局面。古人云:“思之所危则安矣”,我们惟有依托科技的力量,用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努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和时代之桥。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