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畔,群贤毕至。8月10日~15日,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召开。围绕“改革开放 创新引领——科技赋能 合作发展”主题,中国科协同山东省一道共话科技创新、共商合作共赢。
“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国内国际形势,深刻理解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共鸣。
此次中国科协年会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特殊时刻召开,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表示,希望突显科学共同体在价值共识、理念认同、多元联结、跨界协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广泛凝聚科技创新力量,为全球科技治理和人类文明进步持续注入正能量。
赋能新旧动能转换
今年6月,中国科协将青岛市纳入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万钢强调,要打造新时代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科创中国”建设,以平台筑生态、以试点推示范、以开放拓网络、以人才强服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山东省正处于由转型发展向创新发展加速迈进的关键时期,科技如何更好地赋能产业?
在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的高端对话环节,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所长吴健表示,要推动前沿科技融入地方企业、地方经济的发展,该所正与青岛市共同建设大数据研发中心。
海尔集团首席技术官刘建国说:“在多年发展中海尔深切体会到,科技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加速器。希望‘科创中国’能把应用场景、技术或者平台赋能给更多企业。”
在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中国科协年会发挥高端智力资源集聚的优势,集结40个院士项目签约落户山东省,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集聚科技人才智慧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科协年会期间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2020)》表明,中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但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影响力仍具显著优势。如何才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治理体系?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当前中国虽然需要大量跟踪型、攻关型创新人才,但同时也要培养顶尖型创新人才。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表示,当前我国应为人才创造发展机会,同时改革科技资助体系,建立全球化科技创新人才合作网络和面向全球创新人才的荣誉制度等。“要从吸引人才向成就人才转变,让中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个人发展梦想的家园。”穆荣平强调。
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的重要保障。在中德科技合作论坛上,中德对话论坛德方主席、德国前联邦教研部部长沙万说:“我们要更重视中德青年学者交流,共建中德青年科学院,不断开拓两国合作新空间。”万钢表示,面向未来,应着力推动青年科技人员的交流合作。青年朋友们要共同携手努力,共克时艰,推动中德科技合作上升到新的高度。
链接全球创新网络
据了解,本届中国科协年会吸引了12个国家、37个国际组织代表参会。中国科协年会已成为团结服务国内外科技同行,以科协之治支撑科技之治、服务中国之治、贡献世界之治的重要平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凸显了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
沙万说:“新冠肺炎疫情是时代的转折点,它以一种特殊方式告诉我们,所有人彼此关联。科学、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合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宝贵。‘危机’一词预示着危中有机,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危机转化为机遇,这对于恢复经济、重建社会极为重要。”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主席福田敏男在报告中表示,世界范围内仍有许多挑战,需要科技界拿出创新解决方案。福田敏男说,“科技进步是一项国际事业。技术的发展没有国界,它要求我们在全球进行合作、协作,帮助人们更好地照顾他人,更好地照顾这个星球。”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需要积极地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正如怀进鹏所说,“我们要坚定开源、开放、开拓,倡导包容文明,推进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开放合作,以科技增进人类福祉,以全球科学共同体的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