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秒变文字、人脸识别测温、远程医疗会诊、自动无人驾驶……随着人工智能(AI)在制造、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落地,AI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在近日举行的2020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上,多位院士、专家共话AI前沿创新,解码其发展奥秘。
健康医疗背后的AI密码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从疫情的检测分析、病毒溯源,到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整个链条,AI的身影无处不在。以AI为代表的高科技,为医学展示出全新的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说:“AI在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AI赋能公共卫生大数据、疫情研判、地图服务、基因测序、药物研发、互联网医院、智能化服务机器人等具体应用场景。”
“AI+大数据+5G+互联网对疫情防控全流程地支撑,大大提高诊疗服务的效率,助力打赢这场防疫战。”李兰娟说。
据李兰娟介绍,位于杭州的树兰医院建立云平台和互联网医院,“通过APP、小程序,树兰医院可提供网上咨询、远程门诊等服务,实现对医生精准派遣等目标。尤其在多学科疑难病的会诊上,以前一个病人到处求医,现在通过网络,一次就能得到很多专家医生的会诊,减少病人奔波劳碌”。
李兰娟表示,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当中将有更大的价值,建议未来以“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为依托,打造一体化公卫应急响应系统,当城市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实时调动“人、地、物、情、事、组织”等多维数据进行分析研判。
AI交互 “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人与机器人之间怎么协同?
“人与机器交互满足‘以人为本’尤为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表示,人与AI交互包括真实场景与AI机器人交互、虚拟场景与AI交互。比如,无人车、多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这是有形体的。“还有无形的,比如AR/VR眼镜、数字化AI形象、虚拟主播/自动客服等”。
AI与人交互能为人带来什么?20世纪80年代,莫拉维克有一个悖论:“要让电脑如成人般地下棋是相对容易的,如果让一个电脑有如一岁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却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人的手非常灵巧,能做各种各样的操作。但对机器来说,抓取和操作是非常困难的事。因此,让机械手像人的手一样灵活,与环境交互,这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难点。”戴琼海说。
针对人、AI、环境协同交互,戴琼海认为,人类和AI的交互称为“软”交互,AI和物理世界交互称为“硬”交互,协同交互是AI赋能最核心的关键部分。
戴琼海说,未来,或将有更轻巧的“手”、更明亮的“眼睛”、更灵敏的“耳朵”来服务人类。“AI赋能人类,而不是成为人类,更不是取代人类”。
挑战各种“不可能”
随着AI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将为行业创新发展带来哪些发展机遇?
“ 在AI科技产业支撑下,线上经济和非接触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疫情防控加速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比如在线课堂、在线会议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高文说。
如今在AI的助力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让更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您近期到过武汉吗?”“前天从汉口火车站转车,算吗?”“算!那您近期有没有咳嗽或发烧症状?”“前两天有些不舒服,但现在好了。”……
“这是发生在抗击疫情期间的一段人机对话。”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研究院院长胡国平说,“不管用户如何表达,机器人都能从千变万化的回答中抓取关键有效信息并作出判断,这是‘认知智能’。‘认知智能’要求机器人在人机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到’,而且要‘听懂’,甚至还要对一些隐含在话语中的常识、知识等进行推理。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不少企业迈出了技术突破的关键一步。”
在华为副总裁、华为云与计算中国区总裁史耀宏看来,人工智能正在进入技术发展和社会环境相互碰撞的关键阶段,未来将会实现相互促进。比如,5G的出现,通过超大带宽、海量连接、超低时延,让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这一领域的发展变成可能。
“AI、5G、智能边缘实现技术巨变,才能在车联网、智能家居等新应用,在媒体、能源、工业、农业等产业上实现商业裂变。”史耀宏说,“未来,AI在应用的过程中,每个城市、每个企业、每个个体都会变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这个有机的生命体不是任何一个公司、一座学校、一家科研单位能独自完成的。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创造。”史耀宏说。
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又有新进展
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又有了新的进展。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8月19日发布公告称,根据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20年度申报项目评审工作安排,8月20-22日召开“类脑智能”和“智能芯片”等2个评审组项目答辩评审会。
据悉,此次评审采用视频答辩评审方式,评审专家按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选取和使用的统一要求,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产生,包括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程学旗等共38人入选。“目前,‘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20年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已经发布,拟进一步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并启动在若干行业、领域创新应用类项目,力争早出成效。”科技部相关负责人透露。
科技部先前发布对此相关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明确,今年将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创新和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线,按照并跑、领跑两步走战略,围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五大方向持续攻关,从基础理论、支撑体系、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四个层面构筑知识群、技术群和产品群的生态环境,抢占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妥善应对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人工智能成为智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表示,与先前已发布的若干个重点研发计划一样,未来启动的重大项目也采取“预申报+正式申报”的方式,鼓励申报单位强强联手组团申报,对指南要求的研究内容要全面覆盖,研究结果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行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因此,科研工作者需要提前准备,抓住时机,联合优势单位一起申报,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中来。
据了解,“科技创新2030—”是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面向2030年部署的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项目。力争到2030年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新一代人工智能等16个重点方向率先突破。钟源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发布
在近日举行的2020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2019-2020)》。
《报告》认为,2019年以来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一是全球主要国家加强人工智能的布局,抢占智能经济的制高点。近年来主要国家均将人工智能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政策支持不断加码。2019年以来,美国启动了“美国人工智能倡议”,日本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2019》,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人工智能白皮书》。此外,AI人才领域、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二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活跃,细分领域的优秀案例正加速落地。全球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加快有望形成颠覆性的力量,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渗透到质量检测、预测性维护、生产流程等环节,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提升个性化制药效率,预测与诊断精度,打开了智慧医疗的新局面。数据显示,到2025年人工智能每年将为金融行业节约和创造340亿-430亿美元,帮助医疗领域每年减少540亿美元的支出。
三是央地联合布局“试验区”“先导区”,从技术攻关向应用落地,深化转变。2019年以来,我国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先后批复启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启动了10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地方主体作用,鼓励支持先行先试,探索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新路径。
四是苏州逐步建成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产业集聚地,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当前苏州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速“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的跨越。
《报告》分析认为,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我国应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双轮驱动打造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稳妥的构建新格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筑牢数据安全根基。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