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至17日,2005年中国国际油气管道技术年会在上海召开。主题是“油气管道的完整性管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油大学等国内20多家石油企业和科研院校,来自美、英、法、德、加等10多个国家的近100家知名企业与会,20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探讨油气管道的最新安全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有长输油气管道4万多公里,“服役期”超过20年的占62%,10年以上的接近85%,管道老化严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完整性管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管道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管道现存的各种安全隐患,降低运营风险,实现管道的高效、安全和经济运行。实施完整性管理,也是石油管道企业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管道安全管理变革
势在必行
毋庸置疑,管道运输是石油天然气最经济、最合理的运输方式。但油气具有易燃、易爆等特点,油气管道长时间服役后,会因外部干扰、腐蚀、管材及施工质量等因素,导致火灾、爆炸、中毒等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管道安全问题由来已久,至今未有万全之策。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油气管道的大规模敷设,管道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有些事故甚至酿成了灾难性后果。统计显示,1970年至1992年,美国共发生油气管道事故9000多起,平均每年400多起;1981年至1996年,前苏联发生输气管道事故752起;近20年间,加拿大发生油气管道事故800多起。其中,损失最惨重的是1989年发生在前苏联境内的输气管道爆炸事故,有800多人葬身火海。
我国管道安全形势也相当严峻,仅我国西南地区,在过去30年间,就发生各类管道事故200多起。随着我国东部油气管网服役期的增长,管道腐蚀严重,安全问题重重;西部油气管道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为破坏严重等问题,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
因此,全世界都在探索油气管道的安全管理问题。在此次中国国际油气管道技术年会上,有专家指出,解决管道安全问题,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创新,更需要管理模式的根本变革,需要安全管理理念的突破。管道安全管理模式变革势在必行。
管道完整性管理
应运而生
如何才能实现油气管道的长久安全运行?这无疑是全世界管道运输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在2005年中国国际油气管道技术年会上,专家们给出了答案,这就是管道的完整性管理。
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一种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完整的数据库动态管理,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这一管理模式是提高管道运行安全、降低运营成本的基础。它的建立,将改变现有的管道安全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消灭危险源的存在,使管道管理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不仅能减少管道事故,降低运行风险,而且可保证环境、财产和人身安全。
管道完整性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的最大区别:一个是主动维护,事前“打预防针”;一个是被动抢险,事后“打补丁”。这个转变是计算机管理代替传统管理模式的转变。从针对事故的应对性管理转到事先预防式管理,效果不言而喻。
在此次会议上,专家们对完整性概念提出了不同看法。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李鹤林院士指出,管道完整性是指管道始终处于完全可靠的服役状态,其内涵包括3个方面:一是管道在物理上和功能上是完整的;二是管道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三是管道运营商已经并仍将不断采取措施,防止失效或危险事故发生。他认为,完整性管理就是在对这些潜在风险因素识别评价的基础上,对管道安全运营的综合和一体化管理。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科技中心王维斌博士认为,完整性管理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将获取的管道安全相关数据,通过计算机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对管道的决策计划。完整性管理贯穿了管道的整个生命周期,其实施目标是保证管道的安全,技术核心是数据,基本理念是“预防为主”。
美国管道问题专家尼尔?汤普森则从数据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完整性管理。他认为,完整性管理是目前实现管道安全最有效的长治久安的手段,完整性数据是完整性管理的核心部分,并回答了“数据从哪里来”、“数据应用和动态管理”等关键问题。
我国酝酿管道管理模式变革
管道完整性管理在国外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上最为认可的管道安全管理模式。近年来,这一管理模式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部门和石油管道企业开始学习这一管理理念,并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此次会议上,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将在充分借鉴国际同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
我国在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上,已经有了许多可贵探索。例如,在在役管道完整性管理方面,兰成渝成品油管道走在了前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在新建管道中,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坚持高起点,瞄准“数字化管道”的标准,构建完整性管理体系。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完整性管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上还有较大差距,全面的管理模式变革任重而道远。
如何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变革?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程序;创建大型数据库;摸清管道沿线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和人文环境等信息;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基础研究,做好新建管道设计的安全评价、验收工作;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道完整性评价方法和软件技术等。
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我国而言,不仅各地区的地理、气候千差万别,管道体系也是复杂多样。因此,管道完整性体系的建立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变革的过程。
显然,我国管道完整性管理仍处于酝酿和预备实施阶段。正如参加会议的一位外国专家所言,中国管道实施完整性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只要中国管道人不懈地探索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管道完整性管理水平一定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