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联系我国核工业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们感到,自主创新是核工业发展的灵魂。惟有立足自主创新,才能解决核心技术问题;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实现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国家安全和事业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主创新是核工业发展的灵魂
我国核工业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引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正是通过自主创新,我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打造了两张中国“王牌”,一是中国的核盾牌,即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二是中国核电自主化的品牌,即成功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国产化的重大跨越和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的接轨,奠定了核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早在我国核工业创建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中苏友好期间,尽管有苏联的援助,但我们并没有依赖它,而是扎扎实实地自主进行了能力建设:一是组织了一支以国内著名科学家为带头人的专业科技队伍;二是建立了独立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三是坚持在核心技术上做到知其所以然,坚持“理论先行”、“以任务带学科”,把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1959年6月,苏联撤走专家,有人断言,再过20年中国也搞不出原子弹。从不信邪的中国核工业人,依靠自主创新,攻克了重重技术难关,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制造原子弹的国家。令世界震惊的是,两年零八个月后,中国竟先于法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自主制造氢弹的国家。1971年9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到80年代又成功地掌握了中子弹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
我国核工业的第一次创业,成就了“两弹一艇”的伟大事业,使我国跨进了核大国的行列,无可争议地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发言权,挺起了中华民族自强的脊梁。毛泽东说: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核工业开始了以核电建设为标志的第二次创业。其间,我们坚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将自主创新摆在了首要位置。
在祖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从设计开始,就坚持科研先行,重在掌握技术,先后建立了零功率试验、燃料组件水力试验等22个装置,并应用和改建原有的核科技设施,进行了400多项科研试验,有效地保证了设计、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成功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自主设计建造首座核电站的国家。随后,又成功地向巴基斯坦出口了恰希玛一期核电站,实现了我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重大突破。去年,中巴双方又签署了恰希玛二期工程商务合同。
在我国首座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建设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以我为主,自主设计”这个核心环节,自主选定设计目标,确定技术方案,选择技术参数,确定关键设备的功能和指标,自主进行重大科研开发和试验验证,掌握了技术的决策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掌握了建设和管理的主动权,实现了自主建造、自主采购和自主管理,有效控制了造价,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在55项关键设备中,有47项是国内制造的,一大批核电专用材料通过研制,实现了国产化。无论是设计自主化还是设备国产化,在我国核电发展史上,秦山二期核电工程都有了一个重大跨越。
在大亚湾、岭澳、秦山三期、田湾等引进核电站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结合国情,发扬自强、自主精神,在虚心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依靠已有的技术实力和积累的相关经验,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我国核电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了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
我国核工业的第二次创业,发展了以核电为龙头的包括核燃料、核应用技术在内的三大核技术产业,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使我国在世界核电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拉动了机械、电气、仪表行业的技术进步,是新中国科技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自主创新是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惟一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企业。实现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核集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党和国家所赋予的神圣职责。核技术是尖端技术,是军民两用技术,十分敏感,这就决定了核工业的发展只能自主创新,这是核工业发展的根本。经过两次创业,我们对自主创新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自主创新是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核工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产业,是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毁约,其他西方国家严密封锁,因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又叫“争气弹”。改革开放后,在秦山核电站的建设中,我们攻克重重技术难关,实现了核电零的突破,国家领导人称之为“国之光荣”。原子弹、氢弹的自主研制成功,使我国打破核垄断,拥有了核事业发展的主导权,为此而建立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则使核工业得以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实现了由单一为军工服务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转型,发展了核电、核燃料、核应用技术三大产业,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可以肯定,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坚持自主创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也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如果中国自主研制的原子弹试验成功再晚十年、二十年,恐怕整个世界格局不是今天的样子。
自主创新是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增强核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国家根本利益,因而始终被中核集团视为第一位的效益。实践告诉我们,自主创新虽然最初成本较高,但是由于免去了引进技术所支付的昂贵费用,投产后也无须将绝大部分利润让给外方,从长远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更有意义。事实上,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秦山二期核电工程,相对于同期从国外引进的核电项目来说,节约成本约70亿元人民币。尽管我们在秦山二期核电工程前期研发阶段投入了一定的经费,但相对于投产后创造的效益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同时,由于有了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在以后项目建造及日常维护过程中,我们还会节省更多的成本。不难看出,自主创新是核工业企业不断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自主创新是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研制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多,法国用了8年多,而我们只用了2年多,研制速度之快让世界震惊,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了自主创新。从整个核工业体系的转型到中国核电的起步,从零的突破到国产化的重大跨越,从核电站的成功出口到引进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这些都离不开自主创新。实践反复说明,技术引进可以实现高起点起步,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但技术引进从来都是以自主创新为前提条件的。一方面,没有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引进高水平的技术;另一方面,一些关键技术和敏感技术,特别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技术引进总是受到诸多限制。我国已引进了8台核电机组,但凡属新的、先进的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外国人从来都不卖给我们。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是买不来的,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买不来的。只有自主创新,才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
自主创新是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核安全是整个核工业发展的生命,任何一次核事故都可能断送核工业的前程。而核技术作为尖端技术,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确保其长期安全,造福于民。我国核工业发展50多年来,之所以没有发生过任何核事故,就是因为每一步都落在自主创新上,每一步都严格遵循科学的程序。从技术力量上说,对工程试验、生产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都能自己解决。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我们也积淀和形成了先进的核安全文化,从更高层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我国的核电站,既有引进的也有自主建设的,但最好的运行纪录还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创造的。该电站连续在最近三个燃料循环内,分别以连续满功率运行331天、443天和448天的业绩,三次刷新国内核电站运行的纪录。试想,如果不是自主建设核电站,我们是很难连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的。而技术改造的过程,就是进一步自主创新的过程。技术改造与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核工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坚持自主创新,提升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核工业的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对能源的大量需求,以及核电的安全稳定运行,共同营造了核电大发展的有利环境。到2020年我国建成4000万千瓦核电机组目标的提出,为我们更加积极、持续地推进自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确立创新目标,明确战略定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用1年多的时间分14个软科学研究课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和顶层设计,明确中核集团公司的战略定位是国家核科技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国家战略核威慑力量的核心、国家核能发展的中坚、核技术应用的骨干,提出到2020年的发展战略目标是“3221”,即经济翻三番,实现技术与管理两个跨越,成为国家战略核威慑力量与国家核能发展的中坚,建成军民结合、技术领先、管理规范、效益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特大型企业集团。
明确创新重点,打造自主品牌。核电是中核集团的龙头产业。在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大好形势下,我们紧紧抓住核电自主设计这个首要环节,重点开展技术创新,完成了中国百万千瓦级核电站CNP1000和CNP1500的初步设计,打出了CNP(China Nuclear Power)这个自主化品牌,形成了CNP系列的设计产品。以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可以获得多重效益。一是在核电设计上首先实现了以我为主,在技术上达到了二代以上的水平,完全可以满足核电站安全运行的需求;二是有利于在三代核电技术的招标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防止外方漫天要价,降低核电建设成本;三是在三代技术引进不能确保到2020年4000万千瓦核电建设目标时,CNP1000设计可以及时补充。今后,我们仍将沿着自主创新的道路,继续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核电知名品牌。
搭建创新平台,加强能力建设。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结构调整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在核技术基础、核动力、核电站运行维护、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等多个领域建立了相应的研究基地,搭建了多个技术平台。目前,我国在地浸、堆浸、铀同位素分离方面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核燃料元件生产实现国产化,既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依靠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到2020年我国核技术应用水平将得到全面提高和拓展,不但形成自成体系的新的研发能力,而且拥有3~5个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在核电、核燃料、核应用技术等方面形成国际竞争力。
实施管理创新,完善管理模式。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自主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集团公司组建后,特别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始终牢记中核集团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对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一是强化责权利一致的管理理念,建立“垂直管理、分级授权,横向协作、相互监督,规范化、程序化和信息化运作”管理模式,实现集团的整体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母子公司体制,加大集团总部整体协调运作能力,实现集团化运作和集成式管理;三是加大资产重组和改制上市的工作力度,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主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争取到2020年,通过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使中核集团在管理手段和经营理念上与国际接轨,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培养创新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拥有一流的人才队伍是实现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中核集团提出了“实施人才强核战略,重塑一流人才队伍”的工作目标,坚持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继与清华大学合作培养定向生之后,又先后与上海交大、哈尔滨工程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同时加强了对在职职工的培训力度。为促进人才脱颖而出,我们还结合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积极研究和不断创新奖励制度,在人才培养、选贤用能、激励机制等方面为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信息来源:中国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