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2005中国石油论坛”上,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陈浩然再次呼吁,我国应加快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以规避石油交易风险,保障我国中长期石油安全。
随着我国对石油需求量的快速增加和对海外石油依存度的增大,保证我国中长期石油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由于我国石油储量有限,新勘探和开采量增幅也有限,石油消费的大部分增量只能由进口满足。有业界人士预测,到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将达到1.6亿吨,2020年将达到2.5亿-3亿吨,对海外石油依存度将超过50%。而这一阶段正是我国经济工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从石油消费情况来看,我国80%以上的石油应用于石油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材料及制成品行业上,这进一步反映出原油及下游产品在我国石油和化工等基础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没有充足的石油供应,就不能保证这些行业的高速发展,从而就会制约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可以预见,石油供给将是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瓶颈,保证我国中长期石油安全是一个事关我国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陈浩然认为,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是利用现代化手段规避石油交易风险的迫切要求。我国缺乏必要的战略储备能力,对原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的应变能力较差。随着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企业对规避石油风险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当前国际石油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贸易和风险规避机制。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结合,为市场主体从事石油交易规避风险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由于我国石油经济市场化的局限、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和断层、各种非市场背景下出台的政策限制因素,我国石油经济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内生性需求和外部条件都远远谈不上成熟。这与我们石油进口、消费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目前我国石油行业基本上还处于垄断状态,市场化程度不高。实践证明,垄断无法解决石油短缺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从全球范围看,市场化是石油进口国解决石油供应保障的基本方向。
要解决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必然要关注我国的石油产业政策。我国石油体制经历过严格计划控制阶段、计划与市场双轨并存阶段、恢复统一计划管理阶段,现在正处于第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计划与市场双轨并存阶段,我国于1993年前后建立了上海、北京石油交易所等多家石油期货市场。1994年4月,国家恢复统一计划管理,各地石期货交易所失掉了现货基础,再加上国家加大对期货业的治理整顿,石油期货交易纷纷关闭。如今我国又到了必须积极推动石油经济市场化,加快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关键阶段。陈浩然认为,必须打破垄断,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制定石油期货“走出去”规范,制定境外获取资源的规则。
据介绍,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有以下特点:
一、参与企业较少。由于受国内政策的限制,只有少数几个大的国有石油公司有权在国外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大部分国内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参与境外的石油期货交易。
二、制度落后。按照《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境外期货头寸实行额度管理。套期保值额度,是持证企业在特定时间内所持期货头寸的最大数量限制;持证企业的套期保值计划每年核定一次,连续12个月的套期保值头寸总量不得超过相应时期的套期保值额度。这对于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层来说,或许是一个省力且安全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但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期货市场上,却成了我国企业的风险源头。按目前我国境外期货的操作流程,国内企业想在境外市场从事某期货品种的套期保值业务,必须通过国外的经纪行开设期货账户,然后向有关部门申请期货头寸额度。仅此一项就有两大风险:一是开户企业基本没有秘密可言,何时进货、进多少货很容易被交易对手提前知道;加上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做出决定后很难在短期内更改,否则又要重新申请。我国石油在国际市场上的被动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这种时差。二是由于额度申请不易,几乎所有企业倾向于多申请额度,并在每次旧的额度过期前,一次性地把额度使用掉。这也是我国企业在进行石油期货交易时交易总量不大,但很容易造成大的价格波动的原因。以上问题都是影响我国中长期石油安全的巨大隐患。
由于我国石油消费的品种、需求和地区差别十分巨大,形成我国自己的石油交易市场和报价系统意义重大。我国有必要加快建立国内石油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达到规避风险、跟踪需求、调控市场的目的,正确快速引导石油生产、经营和消费。与此同时,培养锻炼一批懂得国际石油期货交易规则的人员,在逐步完善国内石油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真正建立起国内石油期货交易市场,并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此外,还要加强我国石油行业组织的协调自律作用,使我国石油行业能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形象。
信息来源:慧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