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题词30周年。
自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火炬计划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踏上了高速发展之路。30多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
筚路蓝缕
高新火炬已成燎原之势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85年,党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同时,首次提出“为加快新型产业的发展,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兴产业开发区”。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位于中关村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把科技发展与经济活动在物理空间上结合起来的首次尝试。
1988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火炬计划。在当时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背景下,火炬计划具有很强的先导性,第一次把市场机制引入科技领域,按照“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工作方法,重点培育和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使得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可以承担国家科技计划。
在火炬计划支持下,上世纪90年代,我国诞生了以联想、方正、四通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科技企业,掀起了“下海”创业热潮。
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通过开创性地引导建立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和推动制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交易税收减免政策等方式,30多年来培育催生出了我国科技企业群体这支新兴力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力提升的关键支撑,形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燎原之势。
如今,国家高新区达到169家,国家自创区达到21个;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了27.5万家和22.3万家;1.4万余家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基本覆盖全国90%以上的县级以上行政区
先行先试
国家高新区成科技创新主阵地
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实施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成功的典型之一。
自198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家国家高新区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在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崛起,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中坚力量。
世界第一个U盘,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第一部国产手机、第一款中文搜索引擎、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个量子通信卫星……均诞生在国家高新区。
据统计,2020年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41.8万亿元、工业总产值25.8万亿元、利润总额3.3万亿元、出口总额4.3万亿元。2020年,国家高新区当年新增注册企业数66.7万家,日均新注册企业数超过1827家,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活跃度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国家高新区集聚培育了全国36.4%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三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6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国家高新区在新时代赋予了新使命和新定位,提出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作为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2月,科技部印发《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设定了新目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绿色制造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产业不断壮大,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培育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和一批绿色技术领先企业,部分高新区率先实现碳中和。
事实上,作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绿色发展早已融入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基因。
据统计,2019年国家高新区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464吨标准煤,优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相关指标值和全国平均水平。
6月8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多个国家高新区发起《国家高新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宣言》,将加快支持前沿性、颠覆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贡献高新力量。
面向“十四五”,国家高新区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相关信息显示,国家高新区未来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旗帜,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全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为引领和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强大引擎。
明确方向
高新产业加速集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出顶层部署。这为火炬事业在新时代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火炬工作始终坚持把培育和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工作重点,修订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规则,放宽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上线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实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加快促进科技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数据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自2017年10月上线以来,入库登记的中小企业目前已达22.3万家,企业研发强度超过9%,显著高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22.5万家。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源源不断注人新动力。创新主体的不断壮大也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109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共集聚企业23638家,平均每个集群集聚企业约21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44%,企业科技活动支出占当年营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2%。2020年,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新增38家,总数达478家。
破除藩篱
双创孵化迈入新阶段
1987年6月,武汉东湖之畔,一座面积为659平方米的闲置营房里,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正式诞生。中国创业孵化载体事业由此而发,探索前行,孵化出一个跨越时代的梦想。
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创业孵化载体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4万余家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基本覆盖全国90%以上的县级以上行政区,载体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众创空间、孵化器超过1.1万家,全年服务初创企业近62万家,累计吸纳创业投资3520亿元;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13.9万家,上市和挂牌企业达到921家,分别占创业板1/6和新三板1/10,总市值超过3.3万亿元。创业孵化载体蓬勃发展,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我国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呈现出新趋势、新变化,以技术转移服务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业态逐步形成。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已培育国家技术转移机构453家,创新驿站站点92家,省(市)级技术交易网络平台40余个,创业孵化机构1万多家,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11个,各类技术交易机构超过2万家,构成了我国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基础架构,极大地激发出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热情,带动全国技术交易活动日趋活跃。2020年 ,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28251.51亿元;高校院所出现了一些技术成果作价数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案例,带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正在不断消融。
始于2016年的中国创新挑战赛,按照“揭榜挂帅”的工作要求,开启了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集众智迎挑战、解难题的序幕。这不仅是一项赛事活动,更是一项聚焦技术供需对接、突出研发众包特色、打通科技转化通道的系统性工作。仅2020年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就集中发布重点需求230项。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中国创新挑战赛解决了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降低了创新成本;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通过挑战赛将科研成果变成了累累硕果;越来越多的科技服务机构在挑战赛舞台上逐步成长起来。
斗转星移、初心不变。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新时代的火炬人,将更加团结协作、更加担当作为,主动应对风险挑战和把握宝贵发展机遇,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创业更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