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产业孵化”“链条孵化”“循环孵化”“众包模式”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技术成果评估、科学实验、试制与检测等创新支撑服务正被越来越多创业孵化载体探索实践。在近期举行的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第六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上,来自政府、协会和业界的多位嘉宾结合实际,分享了对当前创业孵化发展的新观点和新看法。
行业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理事长、韵网董事长颜振军介绍,当前,全国创业孵化行业正呈现“从企业孵化到产业孵化、从传统孵化到智能孵化、从单点孵化到创新街区、从孵化器到加速器、从粗放式管理到专业化管理、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六大发展趋势。
这些趋势,得到许多人的认同。其中,专业化管理、产业孵化、智能孵化成为多人共识。
在百放英库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单倍看来:“孵化器一定是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让专业的人和专业的机构,来做专业的事。”
北京即联即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赵晨则分享到,许多海外优秀项目回国之后,对如何找投资,如何和政府打交道,如何做创新,通过什么渠道找早期项目,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有培训和链接的需求。“很多国外公司都有计划在中国做创新中心,但是他们不清楚路径,特别需要专业服务。”
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泳也认为,孵化器必须深入到项目里面去,与创业者形成紧密关系,真正与创业者一起成长。那种以载体为基础的单一的发展模式,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探索推进源头创新成果产业
作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原创新药研发平台,百放英库里有许多和单倍一样,曾在美国呆过几十年,有技术、有能力、有情怀的专家。他们回国和高校老师合作,通过多种商业模式把源头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
“比如早期从想法转变为一个化合物时,它就已产生价值,可成立公司,或授权卖给其他方做临床。许多回国团队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后,后面资金跟不上;许多初创项目有投资追着跑,但他们没有时间从源头做……这些均可与百方英库合作。此外,一些项目进入市场或立项时,可通过百方英库的服务做可行性评估。”在单倍看来,“孵化是要从没有到有,将0转化为1,之后从1到10或者100是可以加速的。没有孵化出来,是谈不上加速的。”
这些也获得多人同感。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发展司副司长陈宏生认为:“创业需要融合。原来的创业更多是社会独立个体,未来的创业可能越来越依靠技术创新,需要和创新源头紧密结合,让好技术和好创新尽快转化成产业。”
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北京北航科技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建议成立一种组合,让高校研发团队和社会专业团队合作,进行共创。因为既是科学家又是企业家的人太少,老师开公司死的很少,但是半死不活的多。他还鼓励技术经理人积极参与。技术公司早期给技术经理人股份,企业的前2-3年技术经理人将成果与市场进行对接。经过2-4轮融资之后,技术经理人可退出,由职业经理人跟上继续经营。
期待给国有孵化机构“松绑”
“近期,协会将开展专业化引导政策研究等。”北京创业孵育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闫芳透露,“今年上半年,协会通过内训提升工作人员的各项能力,并走访调研孵化机构75家,完成多项调研报告并向相关上级管理部门提交多项工作方案。”
但目前,北京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颜振军介绍:“一是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创业孵化机构远未覆盖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孵化的行业覆盖不足。二是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在孵企业区域分布与规划相关度不高。三是孵化能力有待提升。四是孵化绩效有待提升。在孵企业创新绩效较低,孵化机构投融资服务水平低。”
未来,如何更好地提升北京创业孵化体系能力?
颜振军建议,应当实施深度变革、提高孵化能级、完善孵化生态,政府市场齐发力、存量增量同推进,加快形成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平台、以“三城一区”为主阵地,与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密切结合,要素完备、机制合理、协同活跃的北京创业孵化体系。
李军提到,国内的大学科技园曾投过一些项目,但是无法退出。是否有可能让大学科技园建立基金,按照基金的模式来操作,而不是以国有资产的方式。他希望中央层面设置的孵化机构支持资金可以真正地分配和支持到有需要的孵化机构,希望所有孵化机构能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颜振军则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给国有孵化机构“松绑”。“目前市场上约有30%的孵化机构是国有体制,他们大多有好地段、好载体、好团队,但是却被机制卡得死死的,遇到一些瓶颈,比如难以留住优秀人才,特别是按照目前的绩效评价体系,很少有人敢做投资。因此是否可以突破一点点,政府有关部门发个文,在绩效评价等方面有一点点松动,给大家多一些选择,让这些国有孵化机构发挥更多创新活力。”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