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就大业。10月28日,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装备制造全国赛在洛阳迎来巅峰对决,249家入围全国赛的企业分为8个小组(初创组2个,成长组6个)进行比赛。经过激烈的比拼,105家参赛企业(初创组企业26家,成长组企业79家)脱颖而出,获得“优秀企业”奖。每个小组的第一名也拿到了全国总决赛的入场券。
装备制造业是整个制造业的“脊梁”,高端装备制造是“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提及并提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对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至关重要。
“群英会”上演巅峰对决
“与同类产品相比,你们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市场空间多大?”“盈利模式如何?有无融资方面的需求?”“对竞争对手了解多少?”“未来战略发展计划是怎样的?”
……
比赛现场,评委们频频抛出专业、犀利且有针对性的问题,对参赛项目进行“把脉问诊”。参赛选手则见招拆招、沉着应答,从技术本身、商业模式等多维度进行全方位展示。
重庆知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崇圣,带来一款3D全景旋转式激光雷达扫描仪。据他介绍,该扫描仪内“藏”着自己研发的技术“宝贝”——“多核3D点云人工智能芯片处理器技术”。“这项技术能够不需要依赖GPS信号,实现室外、室内、地下空间的厘米级高精度实景三维建模。”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余崇圣带来的项目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最终,重庆知至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大赛优秀企业奖。
面对比赛结果,欣喜之余的余崇圣感觉收获满满:“比赛过程中,评委们对我们产品的优劣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我们接下来的成本控制和应用市场前景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这些对于我们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希望线下可以跟评委专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广东志成电液科技有限公司,同样获得优秀企业奖。该企业创始人兼总经理郭初生是一位有梦想的液压专业博士、研究员。“我们的产品具有高度集成化、机械性能好、智能化控制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移动机器人、机床、矿山、弯管、压桩等领域。”郭初生介绍说,成立至今2年多,该企业已开发出10余项产品,并成功地推向了市场。
“双创大赛在地方上很受欢迎,在当地科技局的推荐下,我们抓住了这次机会。我们希望借助这次机会听取投资人、行业专家的看法与建议,进一步开拓思路,拓宽视野,更好地知道项目的‘天花板’在何处。同时,处于创业阶段的我们,也希望通过大赛获得资本的青睐。”郭初生说。
封装是半导体制作过程中的最后环节,也是技术壁垒高且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关键领域之一。深圳市华拓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有着一支掌握半导体领域固晶焊线自动化检测整套核心技术的创业团队。该企业总经理罗建华所领导的团队,在机电、光学、算法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2015年,归国的罗建华选择在一家生产机器人的企业积累经验。“彼时,半导体领域的创业‘土壤’比较贫瘠,想要创业成功并不容易。”罗建华说。
在全球范围内遭遇“缺芯”的情况下,我国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从而使不少创新创业者对半导体行业的未来发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这其中也包括罗建华。
2019年11月,深圳市华拓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经过近两年的摸爬滚打,目前深圳市华拓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固晶焊线自动化检测设备,已导入集成电路(IC)、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和光电领域多家头部企业,可应用在IC芯片、功率器件、微机电系统(MEMS)、分立器件、系统级封装(SiP)、发光二极管(LED)等领域固晶焊线缺陷的检测。“我们的半导体检测设备可以帮助国内半导体领域的企业打造‘智慧工厂’,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提高产品优良率和提升竞争力,从而实现封测领域高端检测设备的国产替代。”罗建华表示,目前,深圳市华拓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的企业架构渐趋完善,并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群。“希望通过大赛可以提高知名度,推动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
同样投身半导体领域进行创业的还有广东省傲来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张自然。他说:“在半导体芯片设计环节,虽然我国处于全球第一梯队,但是在制造材料和装备领域还有不小差距。基于对自身实力充满信心,我们认为可以大展拳脚,做出一番事业。”
傲来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光学半导体高端精密仪器与装备领域的创业型高科技企业。该企业成立后,用时一年多成功推出了高端镜头MTF测试机,很好地实现了国产替代。“明年,我们计划推出工艺创新的高端镜头自适应组装机。希望大赛可以对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优质项目给予培育扶持,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张自然说。
获得优秀企业奖后的张自然,依旧保持着低调。他说:“我是抱着向同行取经的心态来的,感谢大赛为我们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成绩只是对以往的肯定,下一步,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做产品。”
“云”上答辩精彩纷呈
此次大赛采取“7+5”模式进行答辩,即参赛企业代表陈述时间7分钟,评委问答时间5分钟。针对因受疫情影响而无法到现场进行路演的参赛企业,大赛组委会专设了线上视频答辩环节。
赫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答辩选手吴阳,在参加“云”上答辩后深有感触地表示:“虽然不能亲临现场确实有些惋惜,但是‘云’上参赛也省去了路途奔波,从而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
同样参与视频答辩的还有来自汇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参赛选手郭乙宏。“线上远程答辩,效果没有线下理想。缺少了与评委之间的互动,肯定影响发挥。”郭乙宏遗憾地说。
郭乙宏带来的是基于人工智能的高速自动无卡旋切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可使旋切线速度由40米/分钟(m/min)提升到80m/min,单条线的产量由每天15立方米提升到40立方米,同时生产每立方米单板的人工成本由100元降到35元,可以有效提升木材的利用率和加工质量,还节约了人力成本。
据了解,此次因受疫情影响而不能来现场参赛的企业并不在少数。为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大赛组委会提供线上“云”服务。例如,为选手制作线上答辩指南、提前彩排测试、制定工作人员线上方案,以及提供注意事项、进行会场和开幕式云现场图片直播等。
“项目质量比以往都高。”这是今年大赛评委看过参赛项目后,给予的最多评价。
担任初创组评委的济南科技创投集团总经理秦文,曾担任过多届创新创业大赛评委,此次他用3个“高”来形容参赛项目。一是项目整体质量高。尽管是初创项目组,但是很多参赛项目致力于解决我国亟待攻克的“卡脖子”领域,比赛现场可以看到很多前沿产业领域的高科技项目,比如芯片、氢能、卫星等;二是创业团队整体素质高。以往参赛选手比较喜欢单打独斗,有完善的人员组织架构的团队并不多见,而此次参赛的很多创业团队都配齐了科研、生产、融资等各个环节的人才;三是创业团队投入起点高。有的项目是创始人此前有过创业经历,实现财务自由后进行二次创业的成果,有的项目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度支持,匹配的资金多,有的项目在初期就有投资机构参与。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创业,地方政府也拿出资金支持,加之投资机构蜂拥而至,当下国内创新创业环境蔚然成风。在这样的氛围下,高端装备领域实现技术突围指日可待。”秦文说。
未来,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创业者还有哪些机会?担任成长企业组评委的江苏瑞华创投执行合伙人符根芳认为,目前还没有实现国产化、市场关注度不高的领域,往往蕴藏着大的机会。企业要静下来心来,在高端之上继续攀高,抓住细分领域“啃”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硬骨头”。
配套产业发展高潮迭起
大赛期间,一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在“智造·未来”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表示,在工业智能推广过程中,我国目前主要面临两项挑战:一是当前应用的工业软件没有实现智能化,无法高效准确处理大数据;二是目前使用的一些系统,其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要发力提升工业软件,同时争取利用新一代技术重新打造相关系统,加速推动工业智能发展。”
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李辉表示,依托持续丰富的创新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工具供给,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地服务国家重大项目,进一步畅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链条,持续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发展提供新动力。
前海母基金执行合伙人孔翔认为,政府引导性创投基金应以母基金形态出现,支持有特色的VC/PE基金,而不是直接投资中小企业;要与创业者、创投类基金共同投资重大创新项目。
接连不断的主旨演讲,带给参赛企业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前瞻的产业热点和权威资讯极大地拓宽了参赛企业的视野。
“我们想与高端装备生产厂家、行业生态伙伴一起,通过我们的服务、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手段增加高端装备附加值,帮助高端装备快速对接产线的数字化系统。”京东城市创新中心总经理刘向锋说。
“我们希望从初创公司的概念中,获得更优质或者更尖端的一些解决方案,包括自动驾驶、金融服务、开发生产等。”宝马初创车库负责人雍科,在线向创新创业企业抛出“橄榄枝”。
在同期举行的河南洛阳招商推介会暨高端装备制造技术转移、产业资本对接会和产业资本赋能嘉年华上,京东城市创新中心、宝马中国、万向集团、艾利丹尼森、洛阳双瑞精铸钛业有限公司等大企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发布了各自不同的技术需求,并与部分参赛企业进行了深度对接。
针对参赛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参与投资人推介的河南宏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浩正嵩岳基金管理公司、金雨茂物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铁林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沃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江苏润城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热情地抛出“橄榄枝”,向创新创业发出了邀约。
而这样的邀约,在接下来的面对面合作对接环节中,发挥了聚合效应。
“可以坐下来跟您聊聊吗?”哈尔滨跃渊环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商务经理李云龙,在铁林资本对接桌前问道。
“我们的智能化验室融合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和机器人技术,以国标方法为依据,具备自主采样、试样预制、水样消解、分光光度比色、药剂监管、废液管理、自动清洗、数据通信、数据管理等功能,完全可以将化验人员从具有危化药剂和污水病菌传播危险环境中‘解放’出来。现在正在想要寻找资本,进一步扩大产品市场。”李云龙说。
“设备有专利了吗?之前有过融资吗?目前,设备收入有多少?”铁林资本投资总监李明波问道。
对于这样的问题,经常游走市场的李云龙对答如流。
在江苏润城对接桌前,前来对接资本的企业同样络绎不绝。江苏润城上海投资机构投资总监陈林表示:“高端装备制造的研发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在这一领域进行创业,前期往往没有资本问津。我们的投资思路是,沉下心来做前期的硬科技投资。为这些硬科技企业雪中送炭。”
据大赛组委会介绍,大赛期间,“洛阳科技创业”小程序以大赛为抓手,聚合政策服务、技术成果、双创活动、平台载体、金融服务等要素,为创业企业搭建了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参赛企业及本地企业均可通过该小程序线上“一键预约”产业、资本落地对接。“洛阳科技创业”小程序自10月26上线以来,共发布招商政策23条,吸引185个科技服务机构、12家投资机构入驻,共有47家大企业发布创新技术需求。
全国赛5次“牵手”洛阳
助力工业重镇转型
“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全国赛连续五届‘花开’洛阳,结出了累累硕果,为洛阳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和宝贵的合作平台,打开了链接国内外创新资源的窗口。”洛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延文表示:“接下来,洛阳市各级各部门将牢固树立‘店小二’理念,提供‘保姆’式服务,让‘双创之花’在河洛大地精彩绽放。”
洛阳肩负着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使命,积极探索“洛阳制造”向“洛阳智造”“洛阳创造”转型升级。其中,作为洛阳对外开放的龙头,洛阳高新区汇集了洛阳市17%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3%的高新技术企业、35%的创新龙头企业,已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
洛阳高新区(自贸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现利表示,近年来,洛阳高新区陆续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科创企业和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创新、投资及高端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集聚,大力引进青年创新人才,推出了鼓励科技服务机构迁入设立分支机构、提升企业孵化育成质量、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强化科技金融支持、鼓励创新创业活动等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入围高端装备制造全国赛的企业中,就有3家来自洛阳——中科慧远视觉技术(洛阳)有限公司、洛阳履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洛阳亚辉外骨骼助力技术有限公司。
洛阳履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解晓琳介绍说,此次带来的参赛项目是拱腰式机器人。“农机是洛阳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而作为洛阳农机领域的后起之秀,洛阳履坦将借助大赛平台努力将这张名片推向全国。”
营造双创环境,洛阳不遗余力。为积极推进金融资本与洛阳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结合,优化洛阳创新生态和金融服务环境,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洛阳市“科技贷”新合作银行签约仪式、洛阳市“科创基金”签约仪式、“十百千万”专项行动银企签约仪式,旨在多元化、全方位地为科技企业的融资出谋划策。
为进一步擦亮洛阳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大赛期间还配套设置了献礼建党100周年、古都文化及红色工业基因探寻之旅,“青春未定义,创业赢未来”青年创业论坛,“古都拥抱青春,筑梦洛阳”双创生态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活动。
据悉,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和全国工商联指导,科技部火炬中心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等承办。此次高端装备制造全国赛由河南省科技厅、洛阳市政府承办,洛阳市科技局、洛阳市财政局、洛阳高新区管委会协办。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