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力量,环保产业目前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挑战?未来的发展机会在哪里?业内专家认为,环保产业将成规模持续增长,同时会面临一些问题,需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
营收有望突破3万亿元
在政策支持下,经过多年发展,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调查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4.1%,2020年规模达到1.95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约7.3%。其中,环境服务营业收入约1.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9.7%。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政策与集聚区专委会副秘书长辛璐说,不同于一般经济产业,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引导型产业。“近年来,随着政策落地实施,释放出污染防治市场需求,带动环保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环保产业,为绿色发展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已成为我国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保产业研究室主任赵云皓看来,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现实需要。“因此,新形势下,面临统筹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任务,环保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辛璐也表示,环保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十四五”仍将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预计‘十四五’期间环保产业规模预计将以9%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有望突破3万亿元。”
面临哪些挑战
环保产业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技术创新有待加强。”辛璐说,我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实现较大幅度提升,但缺乏基础性、开拓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高端设备市场占有率不高,一些关键设备和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此外,环保企业更多地关注末端治理、表面修复和局部改善,而忽视了源头化、大规模、整体性污染治理和风险管控的理念、技术和模式。
“政策、标准、法规等有待继续完善。例如,目前土壤修复领域出台的管理政策很多,但场地修复环境监管政策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仍需要进一步优化,应牢牢抓住‘污染者是修复的第一责任人’这一核心,引导修复行业逐步向规范化、可持续化发展。”赵云皓说,目前,环保项目还面临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投资回报机制缺失等问题。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最为突出,“资金问题依然是困扰环保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此外,赵云皓表示,与其他行业相比,在环保领域,新兴环境问题不断出现,需要技术储备、商业模式、配套政策快速调整变化,同时也需要市场主体很快适应形势变化。
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
面临挑战与机遇,赵云皓表示,环保产业发展需采取新思路,开创新格局,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赵云皓表示,具体而言,要优化大气污染防治业务布局,支撑绿色低碳发展和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培育水生态环境保护龙头及专精特新企业,支撑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鼓励固废污染防治与土壤修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推广,支撑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修复领域重大项目及碳汇政策落地实施,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产业发展,助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比如,水生态环境保护行业,城镇污水管网、污泥处理处置、农村污水处理等领域设施建设与维护短板突出,污水资源化、智慧水务等产业业态处于起步阶段,将重点向着‘两极’发展,一是具备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力和资产资本运营能力的中央及地方国资控股环保集团,二是掌握核心产业技术、精细化运维能力的 专精特新企业。”
辛璐说,环保企业应更加关注碳监测、智慧环保等带动的环境监测领域,其次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水污染防治领域。“在环境监测领域,‘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补齐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与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短板,建立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环境监测产品将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以满足对环境全方位监测的要求。”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