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乡村、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话题热度不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形成全球最为庞大的数字社会。全“数”前进的中国,正用一系列数字汇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能,成为未来产业的核心引擎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型稳步推进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主要特征。随着信息技术普及和互联网持续发展,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数字高效化与数据要素化正成为转型的标志性特征。
2020年初,当许多制造企业因为疫情停摆时,凭借智能工厂的优势,森歌集成灶率先按下了复工加速键,新落成的4.0智能工厂轻松实现新增年产25万台以上智能型集成灶产品规模,原生产1000套集成灶侧板需要15个工人17道工序,累计花7天才能完成,现在仅需2个工人5道工序1天就能完成;全自动冲压流水线,能够一次性完成传统17道工序,工作效率达人工的30倍以上。
“通过机器换人和数字化的工业改革,我们实现了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一方面降本增效,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因为自动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业,实现了‘无接触’办公,降低了疫情传播的风险。”森歌集成灶市场总监费徐龙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一方面,数字产业持续优化升级。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9.1%,数字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世界领先;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向深层次演进。2020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为31.7万亿元,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达8.9%、21.0%和40.7%。数字技术正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渗透融合,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与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
“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先进技术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数字经济动力。”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互联网企业和工业企业要深度融合,前者要深入了解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制造业,而后者也要增强数字化、智能化的主动性。
提升服务效能
面对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兴生态系统,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民众生活服务的需求,已成为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选择。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民表示,2021年,随着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效逐步显现,我国网上政务服务发展已由以信息服务为主的单向服务阶段,开始迈向以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一体化政务服务为特征的整体服务阶段。
数字政府建设加速推进。比如,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江苏“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上海“一网通办”改革等发展模式,有效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烦等问题,驱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由点到面、由浅及深加快发展。
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各省市积极探索,通过构建普惠均等、便民高效、智能精准的政务服务“一张网”,聚焦网上办事的堵点难点和“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在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上下功夫。目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用户超过10亿人,总使用量368.2亿人次,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持续发挥。2021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线“助企纾困服务专区”,推动助企纾困政策对企业的精准化匹配、个性化推送、一站式办理,形成助企纾困政策查询、办理、反馈、完善的管理闭环,推动各类办事服务好办易办,让企业更快速、更便捷、更精准地享受政策,直达办事服务,受到企业和群众普遍欢迎。
这些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就显著。但同世界数字经济大国、强国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在此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认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需要从夯实基础、优化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消费扩大合作等方面发力,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