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浅谈数字孪生体及其与系统仿真、信息物理系统、元宇宙的比较
  • 作者:周芳,肖激杨
  • 点击数:3289     发布时间:2022-10-24 01:07:51
  • 分享到:
文章主要阐述了数字孪生体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并与系统仿真、信息物理系统、元宇宙等几个比较热门且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和区分。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周芳,肖激杨

1 前言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近期,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概念逐渐火热。2021年,工业4.0研究院院长胡权教授在他的著作《数字孪生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通用目的技术》里,详细系统地阐述了数字孪生体的概念和发展,也提到了它与系统仿真、信息物理系统等的区别。本文借鉴胡教授提到的部分内容,展开陈述,并加入作者自身的理解和诠释。

2 数字孪生体的概念和价值体现

2009年,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局(DAPRA)首先提出了数字孪生体的概念,用来描述以物理世界和数字空间对应方式的工程体系。随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通过机身数字孪生体项目验证了概念可行性,行业企业迅速进入该领域。

按照胡权教授的定义:数字孪生体是物理世界和数字空间交互的概念体系,它是一种通用目的和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数字孪生是个普遍适应的理论技术体系,可以在众多领域应用,在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医学分析、工程建设等领域应用较多。在国内应用最深入的是工程建设领域,关注度最高、研究最热的是智能制造领域。

数字孪生体的主要价值体现在:

(1)低成本试错,在虚拟空间上对物理世界的行为进行模拟验证,修改参数即可以多次重复模拟,相比

现实世界,大大降低了模拟的投入成本和破坏性损失。

(2)智能化决策,能够将IoT实时数据、大数据分析和仿真模拟充分结合,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突发情况,进而作出最佳决策。

3 数字孪生体的实现方式

数字孪生体的实现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三维建模:即将物理实体通过建模软件,在虚拟世界呈现。

(2)数据可视化:对物体实体的各项业务和数据进行采集和虚拟重现。

(3)仿真预测:基于模型和数据,在虚拟映射中进行动态仿真,并与物理实体比对,优化算法和模型,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建立自学习系统。

(4)辅助决策:通过分析预测结果,给出决策建议,辅助人进行辅助决策。

(5)自主决策:系统能够正确预测和处理所有状况,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可实现完全无人化托管。

数字孪生是一系列技术的集成融合创新应用,包括人机交互技术、建模分析技术、数据集成技术、感知控制技术等。其中人机交互技术,包括HMI、Web端的可视化,以及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

4 与其他相近概念的比较

4.1 数据可视化不是数字孪生

国内一些厂商提供的方案,仅仅是在完成三维建模的基础上,做了UI设计、动效设计等界面上的美化,接入了部分外部数据,予以实时的多种型式的展示,这并不是完整的数字孪生方案,仅仅是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完整的数字孪生方案,应该继续深入,开发出模拟现实运行的算法和模型,进行仿真、预测和决策。

当然,这涉及到深层次的业务知识,需要城市管理、工厂等相关部门资深的技术人员提供背后的流程和逻辑,再抽象到数学和物理等知识,开发出算法模型。这些都需要业务部门的支持,同时,开放这些信息给IT人员,可能也涉及到业务保密方面的限制。

所以,真正的数字孪生,笔者认为应该是“业务主导”,而不是“IT主导”,数字孪生体的开发人员,应该比一般的业务人员更懂业务,否则开发的系统只能是虚有其表。

4.2 系统仿真不是数字孪生

系统仿真(system simulation)就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目的,在分析系统各要素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系统结构或行为过程的,且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的仿真模型,据此进行试验或定量分析,以获得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

系统仿真,通常是仿真运行前设计好模型算法,给定初始数据,由系统模拟运行,根据运行结果再对系统优化。部分系统仿真供应商也提出了数字孪生的概念,不可否认,系统仿真有朝着数字孪生发展的潜力,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系统仿真与数字孪生有着明显区别:第一,它不是实时数据驱动,修改测试方案需要人工修改参数后下发。第二,最终输出结果不参与系统控制,只是用于辅助设计人员和调试人员的工作。

广义上,可以把系统仿真看成数字孪生的一个子集。

4.3 信息物理系统不是数字孪生

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是一个综合计算、网络和物理环境的多维复杂系统,通过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的有机融合与深度协作,实现大型工程系统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

信息物理系统,似乎与数字孪生体高度相似,但是从它的特点来看,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它的实时性,它强调对现实的实时高精度控制,而数字孪生体,可以说在实施自主决策以前,对现实世界几乎不做干预。二是信息物理系统的高效和高精度,要求它必须是嵌入式系统,而数字孪生体是开放的平台。

广义上,可以把信息物理系统看成数字孪生的一个延伸。

4.4 元宇宙不是数字孪生

元宇宙(Metaverse),最初是1992年由美国尼尔·斯蒂芬森在其科幻小说《雪崩》里提出的概念。2021年被定义为元宇宙元年,各大IT公司纷纷布局,尤其是随着Facebook公司更名为Meta,市场逐渐火爆,甚至出现泡沫化。

元宇宙也会用到数字孪生技术,将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但是,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交等方面,更注重个人身份的认同、朋友圈以及沉浸式体验,允许个人在虚拟世界里进行创作发挥。所以,元宇宙的终端主要是VR设备,未来还可能有脑机接口。这些都是与数字孪生体的差异所在。相比而言,元宇宙更倾向于民用,与个人生活、办公、娱乐等密切相关。

另外,数字孪生体针对不同的应用,都是单独的个体,互不关联。而元宇宙,似乎要囊括一切。最近,工业元宇宙的概念被提出,目前看来,这也只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参观的概念,不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分析、预测和决策。

4.5 与真实世界的紧密关系比较

从与真实世界的相似度以及交互程度,来进行比较,如图1所示。

数字孪生体,根据城市、工厂等不同应用场景,目的和要求不同,对三维模型的精度要求也不同,可以形似,也可以高精度。另外,它需要外部数据动态驱动,有一定的实时性要求。最终发展成熟以后,会实施自主决策,来干预现实。

系统仿真,由于要考虑数学、物理等诸多理论,来进行模拟仿真计算,对三维建模的精度,以及与现实实体的相似性,要求极高。另外,仿真通常是一次性输入环境参数、初始数据和算法模型等,仿真期间不需要实时动态的外部数据输入,结果通常用于辅助人来决策和优化设计、参数等,不需要输出控制。

信息物理系统,与数字孪生体类似,模型精度以及与现实世界的相似性,根据应用场景变化。但是它强调通信和控制的实时性,也要实现万物互联,所以对实时交互要求极高。

元宇宙,虽然也使用数字孪生技术,对现实世界进行三维建模,但是它更注重社会性,对视觉体验和内容交互要求高,对模型精度要求并不高。再加上元宇宙允许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随着发展,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会越来越大。所以,元宇宙与现实世界有联系,但可以说是另外一个平行世界。

image.png 

图1 与真实世界的紧密关系比较

4.6 包含关系比较

数字孪生、数字仿真、信息物理、元宇宙都会用到三维建模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以及数据算法等。所以它们之间会有交集,广义来看,系统仿真可以包含在数字孪生的范畴里,信息物理系统与数字孪生体相似度较高,而元宇宙与其他三者,交集相对较少。如图2所示。

image.png 

图2 包含关系比较

5 结论

数字孪生、系统仿真、信息物理、元宇宙等不同

概念,虽然在技术上有相同之处,但是都有着明显的区

别。如表1所示。

表1 数字孪生、数字仿真、信息物理、元宇宙对比

image.png 

*表中所指的建模精度的高低,并不是单指视觉效果,而是综合从数学、物理等特性上的考虑。比如考虑建筑结构承重、碰撞和受力分析等。

数字孪生体是一项融合了建模、数据处理、网络、业务、数学、物理等多专业的复杂系统,目前世界上没有成熟的完整案例(至少对外公开的没有)。胡权教授认为,特斯拉公司可能已经掌握了数字孪生体的模板,但是未对外公开。

当然,技术在不断发展,向各行业渗透,也不能断言数字孪生、数字仿真、信息物理、元宇宙之间不会相互融合。比如系统仿真可能会发展并逐步融合到数字孪生体,数字孪生体也可能会借鉴一些信息物理系统的实时性数据交互技术。而未来,如果元宇宙得以实现,并吞噬一切,数字孪生体、信息物理系统未必不可能演变成为它的一个“游戏副本”。

作者简介:

周芳 (1985-),男,湖南怀化人,高级工程师,学士,现就职于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智能制造、精益管理等。

肖激杨 (1969-),男,湖南永州人,高级工程师,学士,现就职于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智能制造、项目管理等。

参考文献:

[1]胡权.数字孪生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通用目的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摘自《自动化博览》2022年9月刊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