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成果,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标志着智能制造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不仅符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而且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抓手。20世纪80年代末,Wright和Bourne合著的《智能制造》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智能制造概念的提出。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智能制造的内涵逐渐丰富化,目前一般认为智能制造的含义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产品制造流程和生命周期作为对象,实现系统层级上的实时优化管理,是成熟阶段的制造业智能化。相比于数字化和网络化阶段,智能制造全面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并实现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的全面综合应用。智能制造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研发时间、提质增效、降低成本,体现了实体物理与虚拟网络的深度融合特征。
(1)德国
德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德国的西门子、奔驰、博世、宝马等品牌以其高品质享誉世界。为了保持德国制造在世界的影响力,推动德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在德国工程院及产业界共同推动下,德国在2013年正式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工业4.0的内涵是凭借智能技术,融合虚拟网络与实体的信息物理系统,降低综合制造成本,联系资源、人员和信息,提供一种由制造端到用户端的生产组织模式,从而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的进程。德国智能制造以信息物理系统为中心,促进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幅减少产品生产成本,构建德国特色的智能制造网络体系。德国工业4.0战略的智能化战略主要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物流和智能生产三种类别。总而言之,德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过程以工业4.0战略为依托,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通过标准化规范战略部署,重视创新驱动,实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使德国在全球化生产中保持科研先发优势。
工业4.0发布后,德国各大企业积极响应,产业链不断完善,已经形成工业4.0生态系统。德国的工业4.0平台还发布了工业4.0参考架构。
2014年8月,出台《数字议程(2014-2017)》,这是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项目之一,旨在将德国打造成数字强国。议程包括网络普及、网络安全及“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
2016年,发布《数字化战略2025》,目的是将德国建成最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该战略指出,德国数字未来计划由12项内容构成:工业4.0平台、未来产业联盟、数字化议程、重新利用网络、数字化技术、可信赖的云、德国数据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进入数字化等。
2019年11月,发布《德国工业战略2030》,主要内容包括改善工业基地的框架条件、加强新技术研发和调动私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德国工业的技术主权。德国认为当前最重要的突破性创新是数字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要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尤其是数字化进程。
(2)美国
美国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2005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提出“聪明加工系统研究计划”,这一系统实质就是智能化,研究的内容包括系统动态优化、设备特征化、下一代数控系统、状态监控和可靠性、在加工过程中直接测量刀具磨损和工件精度的方法。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了智能制造概念,核心技术是计算、通信、控制。成立智能制造领导联盟SMLC,打造智能制造共享平台,推动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2017年,美国清洁能源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CESMII)发布的《智能制造2017—2018路线图》指出,智能制造是一种制造方式,在2030年前后就可以实现,是一系列涉及业务、技术、基础设施及劳动力的实践活动,通过整合运营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工程系统,实现制造的持续优化。该定义认为智能制造有四个维度,“业务”位于第一位,智能制造最终目标是持续优化。该路线图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工业中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
2018年,发布《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提出三大目标,开发和转化新的制造技术、培育制造业劳动力、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水平。具体的目标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未来智能制造系统,如智能与数字制造、先进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制造业的网络安全。
2019年,发布《人工智能战略:2019年更新版》,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确定了八大战略重点。
(3)日本
日本在智能制造领域积极部署。积极构建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体系,实施机器人新战略、互联工业战略等措施,巩固日本智能制造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日本提出以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为核心的协同制造发展策略。事实上,日本的智能生产起步很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就提出柔性制造FMS()。1989年,日本率先提出了智能制造系统IMS()的概念,主要关注工厂内部系统智能化,并没有加入互联网因素。2015年起,日本开始发力智能制造。2015年1月发布“新机器人战略”,其三大核心目标分别是世界机器人创新基地、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应用国家及迈向世界领先的机器人新时代。2015年10月,日本设立IoT推进组织,推动全国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和商业创新。之后,由METI(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和JSMEMSD(日本机械工程师协会)发起产业价值链计划,基于宽松的标准,支持不同企业间制造协作。2016年,日本提出IVR,开始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并发布相应的体系架构。2017年3月,日本明确提出“互联工业”的概念,安倍发表《互联工业:日本产业新未来的愿景》的演讲,其中三个主要核心是:人与设备和系统的相互交互的新型数字社会,通过合作与协调解决工业新挑战,积极推动培养适应数字技术的高级人才。互联工业已经成为日本国家层面的愿景。在《制造业白皮书(2018)》中,日本经产省调整了工业价值链计划是日本战略的提法,明确了“互联工业”是日本制造的未来。为推动“互联工业”,日本提出支持实时数据的共享与使用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据有效利用率,如培养人才、网络安全等;加强国际、国内的各种协作。2019年,日本决定开放限定地域内的无线通信服务,通过推进地域版5G,鼓励智能工厂的建设。
(4)欧盟
欧盟委员会于2020年3月发布了面向2030年的《欧盟新工业战略》,与《欧盟数据战略》《人工智能白皮书》共同构成欧盟“数字化转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新工业战略》旨在推动欧盟工业在气候中立和数字化的双重转型中保持领先,意图抢占数字化工业主导地位、提升全球数字竞争力、释放数字经济潜力,以应对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战略提出,绿色、循环、数字化是工业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行动计划,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背景下,强调借助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等手段提高欧盟工业竞争力和战略自主性至关重要,值得深入思考。
通过观察,各国在推动本国制定的战略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合作。比如美国和德国在积极对接后,提出工业4.0平台和IVC进行合作,因为他们认为彼此的架构是相互呼应的,可以融合发展,在一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参考架构对接和标准化工作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此外,德国在对各国智能制造战略进行系统性研究后,明确了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即不管是对美国还是对中国,一方面强调通过贸易和设备供应的方式,与不同国家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又非常强调在技术和标准上以“我”为主,强化合作。
2 全球智能制造业格局
当今世界的很多工业强国都在将人工智能看成是下一个发展风口。日本、德国、美国自不必说,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同样把人工智能看做是一个新兴领域不断加持。它作为全球下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关键领域,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评价结果显示,美国、日本和德国名列第一梯队,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引领型”国家;英国、韩国、中国、瑞士、瑞典、法国、芬兰、加拿大和以色列名列第二梯队,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先进型”国家。目前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梯队相对固定,形成了智能制造“引领型”与“先进型”国家稳定发展,“潜力型”与“基础型”国家努力追赶的局面。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当前,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重构和国际分工格局调整背景下各国的重要选择。各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制造业回流力度,提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德国的“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日本《机器人新战略》、法国“新工业法国”方案,均在积极部署自动化、智能化。
除了国家以外,企业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例如相当一部分的传统制造业基于传统制造能力的优势,着重提升数字化的能力,推动智能制造。西门子着手智能制造的推进,依托自己在装备和自动化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合作、并购不断补齐数据、软件等信息技术的短版,打造了一个全面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体系。这是非常传统经典的提升路径。还有一些老牌装备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重构生产体系,推动智能制造。以GE为例,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将传统层级制造体系转化为以平台为核心的网络制造体系,通过开放平台,引入产业合作力量,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这是非典型的工业企业的转型发展路径。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通过引发产品变革乃至颠覆原有产业形态,来推动智能制造。以谷歌为例,其不断将其互联网技术和思维传递至工业领域,促进工业企业推出智能化产品,并使得原来以产品销售为核心的产业形态转化为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新形态。
文章摘自《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
摘自《自动化博览》2023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