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本土化概念,也是一个连接历史、针对现实、面向未来的概念,隐含着以强大的教育助推我国强国建设的宏大志向。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强国梦”,都希望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摆脱贫弱,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都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强国的建设与研究,不能脱离中国近代和现当代发展的历史背景,不能脱离国际竞争与民族复兴的现实情境,要体现鲜明的强国建设导向。
今天的中国正在世界事务中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能够显著增强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助于形成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从近五百年世界强国的兴衰史看,先后兴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世界性强国,主要强在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托举。尖端武器制造、军队装备质量、军队规模与训练水平等等,最后都取决于经济实力高低,而经济实力则又取决于农业(种植业)、工业(制造业)、商业(包括国际贸易)、金融业等所产生的财富,其中制造业最为关键。制造业体现了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农业、商业和金融的基础。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一再证明,制造业不强,国家就不会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强国之基。因此,世界强国的内核往往是制造强国、是先进制造业。
强国建设的内容很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其中制造强国尤为重要。
除了建设教育强国之外,教育也要为其他各类强国建设服务,尤其是必须抓住制造强国这个重点。制造强国建设的本质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其核心有二:一是产业升级,二是科技创新。《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领域,并要求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强调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等工作方针。
由此可见,教育为强国建设服务,可以重点聚焦到为“创新驱动的先进制造业”服务,其关键点位是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因此,教育强国建设的相关社会功能可以聚焦为两点:一是如何促进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二是如何促进与产业升级相关的科技创新。这两点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两个重点。教育通过培养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所需要的人才,将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一体推进,为强国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