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文晓
宝信软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资深总监、教授级高工 骆德欢
作为中国领先的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宝信软件始终致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撑中国制造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工业软件涉及ERP、MES、EMS、大数据、人工智能、过程控制、PLC、DCS、工业机器人等众多产品。公司产品与服务业绩遍及钢铁、交通、医药、有色、化工、金融、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本期聚焦专门采访宝信软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资深总监、教授级高工骆德欢,他在采访中表示,宝信软件坚持“智慧化”发展战略,致力于智慧制造和智慧城市建设,以双翼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逐步构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
记者:您认为宝信软件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骆德欢:近年来,宝信软件坚持“智慧化”发展战略,积极投身“新基建”与“在线新经济”,加大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致力于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促进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互联,引领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公司持续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智慧交通、智慧园区、城市应急管理为切入点,深入探索智慧城市新模式和新业态。公司把握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借助商业模式创新,全面提供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工业机器人等相关产品和服务,努力成为贯彻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战略的行业领军企业,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与创新的中坚力量。
记者:您对于“AI与工业软件的融合”如何解读?宝信软件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骆德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个人认为,“AI与工业软件的融合”可能对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宝信软件在近年开展了大量人工智能应用探索,通过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通过自动化、智能决策等技术,生产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模型控制精度及控制速度也得到有效改进,同时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学习、自调整。另外,人工智能可以在生产线上进行实时质量控制和缺陷检测。通过视觉识别、图像处理等技术,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产品的缺陷和不合格项,大幅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损耗。
记者: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落地,工业软件市场竞争加剧,在这样的环境中宝信软件有何布局规划?
骆德欢:宝信软件积极践行“新基建”国家战略,依托优势产业、资源禀赋与前瞻视野,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业务全国布局,以双翼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逐步构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公司紧随IT行业发展潮流,坚持技术创新,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自主PLC等领域不断突破,结合行业应用,丰富业务内涵,形成了研发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能力,充分展现产品、技术与服务的竞争力。公司长期致力于智慧制造和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持续的知识沉淀和技术积累,拥有完整的工业软件和城市智能化领域的解决方案,逐步形成了以“全层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为特征的业务构建能力。
记者:您认为中国工业软件业发展的痛点是什么?国产工业软件该如何成为自主创新者?在工业软件国产化方面,宝信软件做了哪些工作?
骆德欢:工业软件是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推动核心工业软件自主可控,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根据我个人了解,中国工业软件在设计类系统软件和一些工业领域的应用软件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引进或者请国外供应商定制。宝信软件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大力推动自主可控工业软件推广应用,在钢铁行业相关的生产控制类及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及其核心算法与数学模型方面完全具备自主开发和产品提供能力。另外,宝信软件还致力于开展大型PLC研发工作,突破大型PLC实时控制技术和常用逻辑控制编程语言编译器技术,针对主流现场总线标准形成主从站解决方案,实现大型PLC产品全栈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并成功应用到大型生产产线,打破该领域被少数几家国外厂商长期垄断的局面,真正实现国家工业制造领域工控系统的安全可控。
记者:您对工业软件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看?
骆德欢:我认为工业软件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是弥补中国企业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形成完备的国产工业软件能力;二是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实现人工智能应用及行业大模型突破,提升工业领域智能化水平,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算力、算法为新型生产力,深化数实融合体系,为未来工业制造产业提供高效的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
记者:对于宝信软件在工业软件市场的未来发展,您有何期待?
骆德欢:一是利用在钢铁行业形成的工业软件技术能力,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突破,更多的服务钢铁以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二是加快大型PLC研发,突破这项技术瓶颈,为中国工业软件发展提供自主可控平台。
典型案例
宝钢2050集约型连续热处理线回火感应加热
1 项目背景
随着技术进步,钢铁生产不断向连续化、短流程、绿色环保方向发展。钢卷连续热处理已经被宝钢股份公司确立为新一轮“金苹果”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短流程、高效率、低成本高强钢热处理生产工艺。在该项目研究基础上,实现集约型连续热处理生产,对于提升高强钢热处理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满足市场需求,保持宝钢高强钢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快速热处理技术可以大幅缩短机组占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是一种新型绿色生产技术。
2 项目实施与应用
项目目标是自主开发集成一条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集约化热卷连续热处理线并完成回火感应加热装置的研发及工程化实施,实现2.0~6mm薄规格超高强钢产品快速低、中、高温回火,高效率生产,年产能达到10万吨。打造成适应于宝钢新形势下的典范。4套功率1250kW、频率5kHz感应加热装置共投资1130万元(不含税)。通过科研+技改的模式,确保回火感应加热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3 项目创新
(1)通过感应加热取代燃气加热,减少了碳排放以及NO化物的排放。
(2)快速进行淬火和回火的转化,减少传统燃气炉的起炉时间,提高效率。
(3)快速回火感应加热可以得到更细的组织,提高产品质量。
4 效益分析
产能10万t/a带钢回火采用燃气加热和感应加热的能耗及效益数据对比如下:
备注:其中燃气费用按3.5元/Nm3,电费按0.53元/kW计算。
5 项目意义
国外英达及法孚深耕感应加热领域,其感应加热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冷轧带钢的补热及升温。而国内的感应加热厂商的感应加热技术还是比较低端,集中在汽车零部件感应加热上,在钢铁领域还很少有运用。而本次实施的回火感应加热是第一次在板带的处理线上使用感应加热装置,其现场工况差、带钢规格范围广、温度均匀性要求高、连续线稳定性要求高等,其难度非常大,国内外都没有厂商有此业绩。
通过此项目可以将回火感应加热装置移植到钢铁行业类似产线上。同时,通过此项目可以向热处理的淬火段、板坯热送、钢管补热等领域拓展应用。
宝信电磁热工团队工通过多年耕耘发展电磁感应加热技术,采用电磁感应加热取代传统的燃气加热,更加高效清洁的使用电能,将继续通过用能终端的电气化实现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摘自《自动化博览》2024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