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Automation,缩写CAA),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家一级学术群众团体之一。她是由全国从事自动化及相关技术的科研、教学、开发、生产和应用的个人和单位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具有学术性、公益性、科普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自动化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1961年11月27日正式成立。钱学森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在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的48年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她对促进自动化科学技术繁荣和发展、促进自动化科技的普及和推广、促进自动化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自动化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的历任理事长、常务理士及理事,活跃在中国自动化产业第一线,致力于学习、研究国外先进自动化技术,提高我国技术水平,为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缩短与国外先进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差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中有德高望重的中国院士,也有默默耕耘的技术学者,更有叱诧风云的自动化领域的商界精英,但是,他们却始终有着同一个信念和使命:那就是为中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也许他们并不广为人知,但他们的事迹却是我们不该忘记的。此期,《自动化博览》全新开启介绍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九届常务理事的专栏,与您一同记住这些本应闪耀在中国自动化产业历史长河中的名字。

田捷
田捷,男,汉,1960年1月出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1978~1982年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82~1984年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助教;1984~1987年西北大学数学系取得硕士学位;1987~1989年西北大学计算机系任讲师;1989~1992年中科院自动化所取得博士学位;1993~1995年中科院自动化所任副研究员;1995~1996年美国宾州大学取得博士后;1997~至今为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
田捷博士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兼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科第六、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田捷博士主持研发的三维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首届(2008年)北京市发明专利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田捷博士的医学影像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和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资助,并因此研究工作获得“200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前沿领军人物”。田捷博士在指纹识别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国内目前在国际指纹竞赛Open项目中的最好名次,并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以及2005年度信息产业部重大发明奖和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田捷博士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分析与生物特征识别方向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与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多部,以及授权与公示发明专利20余项。他发表的文章与专著已引起一定反响,被国外的SCI和EI等百余次收录、索引并积极评价,自1992年起,田捷博士被美国著名的数学评论杂志《Mathematical Review》聘为特约评论员,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rical Imaging》、《Journal of X-r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与《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杂志的编委。田捷博士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基金项目、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项目(863项目)等。

刘积仁
刘积仁,男,汉,1955年8月出生。1980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1982年获得东北工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赴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计算机系统国家实验室留学;1987年学成归国,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1988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之一;1991年创立东软。现任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兼任东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导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顾问理事会(ABAC)成员等职。
刘积仁博士是东软集团创始人,1988年他领导东北大学计算机系网络工程研究室从3个人、3台PC机、3万元科研经费开始创业,1991年创立东软公司。在刘积仁博士的带领下,如今,东软集团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东软的主营业务覆盖行业解决方案、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的产品与服务。目前公司拥有员工15000余名,在中国建立了8个区域总部,16个软件开发与技术支持中心,5个软件研发基地,在40多个城市建立营销与服务网络;在大连、南海、成都和沈阳建立3所东软信息学院和1所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美国、日本、欧洲设有子公司。东软也是中国最大的离岸软件外包提供商,东软先后被国际外包服务专业人员协会(IAOP)评为全球25家最优秀的外包提供商之一;连续五次入围“全球IT服务100强”名单,并且三次蝉联“亚洲新兴外包10强榜首。
刘积仁博士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 “中国软件杰出贡献奖”、 “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卓越中国软件企业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以及“第六届亚洲商业领袖?创新人物奖”、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贡献人物奖”、2008年中国IT年度人物奖等荣誉。

张剑武
张剑武,男,汉,1964年3月出生,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院长教授级高工,1985~1987年东北工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机应用系研究生(硕士);1987~1988年任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轧钢室技术员;1995~1996年任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系统所轧钢部主任;1996~1997年任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系统所副所长;1999~1999年任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筹)业务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1999~2002年任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传动部部长;2002~2003年任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2003年至今任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7年至今任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党委常委;2007年至今任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院长;2007年至今任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党委副书记。
多次获得院先进工作者荣誉,1997年获得冶金部直属机关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00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至今,主持负责完成的大中型项目还有凌源钢铁公司880热轧机R2,飞剪和热卷箱改造工程,宝钢CM05-4机组自动化改造项目,安太堡露天煤矿洗煤厂自动化改造工程等。

黄琳
黄琳,男,汉,1935年11月出生,北京大学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控制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1年同系研究生毕业。1957~2006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工作,1984年特批为教授,1985年特批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1985~1986年,1989年3月~9月和1994年12月~1995年5月三次在美国UMAS 等高校做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期间曾访问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1990年和1996年他还对日本与澳大利亚分别进行过短期的学术访问。黄琳院士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燕山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任中科院科学出版基金技术科学组组长。
黄琳院士一直从事系统稳定性与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早在1959年结合飞机安定性分析提出多维系统衰减时间概念并给出估计方法,该成果作为中国的两项成果之一参加1963年第二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学术大会;1964年与合作者一起解决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给出单输入系统极点配置定理,并且给出了二次型最优控制的存在性、唯一性与线性控制律。后来又给出了输出反馈实现二次型最优控制的充要条件,并指出在一般情况下该问题无解。1986年,首先给出了稳定多项式其凸组合保持稳定的充要条件,及利用顶点集与边界集判断多面体多项式族稳定的一组充分条件,随后与美国学者一起给出并证明了分析多项式族稳定性的棱边定理,有效地降低了计算复杂性,被业界誉为里程碑式的结果。与国内学者合作给出了更为基础的边界定理,在多项式稳定性理论中相继提出了值映射、参数化等概念,建立了一系列重要定理,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在鲁棒控制前沿领域,控制器与对象同时摄动问题、积分二次约束问题、模型降阶问题、非线性系统总体性质等方面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做出了有价值的成果。1993年~1997年,主持国家八五重大基金项目《复杂控制系统理论的几个关键问题》(验收评价为优),2004年~2007年,主持基金委重点项目《非线性力学系统的控制》(验收评价为优)。此外先后主持973项目子课题,攀登项目子课题,以及多项面上项目。出版三部著作,其中《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线性代数》被评为科学出版社1984年优秀科技图书,《稳定性理论〉1996年获国家教委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2003年由科学出版基金优先资助出版《稳定性与鲁棒性的理论基础》,在该书中首次将鲁棒性与稳定性这两个基本概念统一于同一框架下,提炼与总结了相关的基础理论成果。

谢克明
谢克明,男,汉,1944年4月出生,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任教授、博导,1968年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1981年太原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现任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电路与系统”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先后在美国San Jose University 和德国Hanover University 做访问教授。长期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指导博、硕士研究生40余名。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智能计算与知识工程、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智能控制与智能信息处理,复杂工业控制系统等。兼任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国际Rough Set学会(IRSS)委员;山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山西省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山西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获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2001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2004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各1项,获2007年山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60余篇。
主编出版《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简明教程》、《控制系统数字仿真与CAD》等“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10部。
主讲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被评为2009年山西省精品课程。
主持和参研完成8项省部级教改项目,分别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07年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00、2002、2004年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
2000年被评为“山西省科技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1年被授予“山西省师德先进个人”; 2002年获中国侨联“科技进步带头人”;2001、2003、2004年三次被评为“山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5年被评为“山西省教学名师”;2007年被评为首届“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
——转自《自动化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