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赢家归央企
"国有企业是国家的脊梁,让你顶着你必须顶得起,寄予你的希望,你一定要能够实现,要努力成为巨星。"
交锋30年,中美终于坐到了一个对等的谈判桌上:一个是从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在危机中遭遇重创的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与美国的互动,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2009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打破"规矩",上任第一年内便风尘仆仆地来到中国。一年之内,这已是奥巴马与胡锦涛主席的第三次握手。第一次是在4月的伦敦G20峰会上。当时,金融危机仍在大规模蔓延。半年之后,世界经济逐步复苏,胡奥在APEC新加坡峰会上第二次见面。随后,奥巴马登门造访。中美高层的紧密互动,让人们更加清楚,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国拥有不可缺少的话语权。
的确,2009年,中国挺过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成为金融危机的最大赢家。作为国有经济的支柱,中央企业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然而,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中央企业能否打造新的竞争力,能否推动中国模式的崛起,依然任重道远。
静观全局
经历了一年的危机洗礼,中央企业显然更加沉得住气了。近半年来,央企敏锐地洞察世界经济的走势,占据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我们现在对世界经济复苏的预期不可过于乐观,我比较赞同两个字,那就是筑底。"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如此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中央企业来说,这句话掷地有声。作为中央企业监管机构的最高领导,李荣融一向非常有预见性。
早在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李荣融就提出,中央企业要高度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一年,国务院国资委在几次经济分析研判中已经预感到:世界经济可能会产生大的动荡,未来可能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随后的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在4月、7月和11月连续召开三次重要会议,提出"过紧日子"、"准备过冬"、"现金为王"的应对措施,成为中央企业举足轻重的政策导向。时至今日,不少央企负责人和权威专家谈及这三次会议,依然感触良多,印象深刻。这一步棋,在危机来临的关键时刻保全了中央企业的实力。
2008年末,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世界陷入全球流动性恐慌。李荣融主任发表题为《挺直脊梁向前走,调整优化上水平》的讲话,为中央企业鼓舞士气,同时对2009年做出"最为困难"和"重大机遇"的前瞻性判断。
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及时决策,有国务院国资委的运筹帷幄,加上各中央企业应对措施得当,2009年中国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金融危机。而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步复苏,资本流动日趋活跃,世界格局面临重新洗牌。央企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把握机会?
未来形势并不乐观,全球经济复苏的道路将十分漫长,在较长时间内将面临中低速的增长环境。一些不利因素将影响经济持续好转。第一,各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第二,全球金融系统还未真正恢复;第三,实体经济目前仍很疲软。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分析,如果美国经济不能及时复苏,又找不到新的需求市场替代美国消费,那么亚洲的经济发展将在今后几年当中面临巨大压力。这一分析,对中国同样适用。
从国内看,尽管中央及时采取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效果已经初步显现,经济快速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经济增长偏重于政府投资动力。
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央投资1.18万亿元,其余2.82万亿元由地方财政、中央代发地方债、政策性贷款、企业债和中期票据、银行贷款组成。目前中央投资已基本到位,但地方配套资金跟进很困难,地方政府负债已达4万亿元,再发行债券难度很大,风险很大。
结构调整难度不小。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不仅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也出现了高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同时,存在"逆优化"现象。譬如,大中型钢厂亏、小钢厂赢利;大水泥吃不饱,小水泥过得好;有色金属、建材行业也存在类似情况。
"巨星"央企
面对如此复杂和不确定的国内外形势,中央企业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正如李荣融主任所言:"国有企业是国家的脊梁,让你顶着你必须顶得起,寄予你的希望,你一定要能够实现,要努力成为巨星。"
何谓巨星?在非常爱好球类运动的李荣融看来,巨星就是恒星,他可以一直闪烁在球场,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寄希望他投篮得分,他一投决定胜负,能受重托,不会令人失望,这就是巨星。
他风趣地说:"我佩服以前的乔丹和现在的科比,只要乔丹在场上,最后的那个球肯定就是他的。教练布置的这个战术,实际上就是让乔丹投篮,他决不会让你失望。"
打造央企"巨星",中国在路上。2009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世界500强,中国的中央企业占据其中24席,比2002年增加了17席。其中,不少央企的排名位置大大前移,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李荣融说,这几年,他会见了不少国际政界、商界的重要人士,包括比尔?盖茨先生、德国前总理科尔、现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金米特、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等。他们都十分关心中国国有企业,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饶有兴趣,并且评价很高。
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国有企业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数量明显减少,但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1998以来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国工业企业比重从39.22%下降到8.27%,2006年国有大型企业户数只占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的2.3l%,但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5.91%、61.54%和63.25%。
同时,产权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即使国有独资企业,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是由多个法人资本组成的股份制企业,企业治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国有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明显增强。
说起这些事,李荣融会非常欣慰。但同时,他又感觉到沉甸甸的压力。今年初,国资委到日本考察发现,丰田、松下、索尼等企业,虽然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甚至出现几十年来的首次亏损,但他们并不悲观,而是积极制订改革调整规划,及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力争把危机变成机遇,将企业竞争力提到一个更高水平。
显然,这些国际上的百年老店,也在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再度崛起。未来的竞争格局必然是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中央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去适应新的挑战。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战略部署,下一步,中央企业需要突破四大关口:公司治理要有新的提升;组织架构要做新的调整;信息系统要做新的升级;职工队伍素质要有新的提高。
中国特色
这四大关口并不容易过。由于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多数国有企业至今包袱多、负担重,在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同时,戴枷而舞。因此,他们需要用中国特色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包括将党建创新作为打造后危机竞争力的一大重要内容。
2009年10月,美国《商业周刊》推出2009年度全球最佳企业40强,中海油排名第16位,以高成长性和全球化成为中国内地唯一的上榜企业。中海油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将国企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法宝。
根据中央加快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股份制改造精神,中国海油通过"三步走"推进公司的改革发展。第一步,2001年,3%的油气主业人员带着80%的优质资产海外上市;第二步,2002年,31%的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带着12%的相对优良资产海内外上市;第三步,2004年,60%的后勤辅业人员带着8%的存续资产进行专业化重组。
迄今为止,中海油在重大投资决策中没有出现大的失误。集团公司坚持以党组为核心、"三个委员会"的决策机制:党组管战略,定大事,决策企业方向性重大问题,决定重要干部任免;管理委员会是最高行政决策机构,制订改革发展重大决策;投资和预算审查委员会对投资方向进行宏观管理,审查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投资项目;金融业务决策委员会对集团的金融政策、规划和资金运作等进行决策和宏观管理。
其实,发挥党建工作在企业中的领导力和先进性,不仅是中海油成功的核心模式,而且也是中央企业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坚强支撑。今年3~8月,全国国有企业参加了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央企业132家,涉及党组织217337个党员402万。活动突出中央企业特色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践,紧扣"科学发展上水平"这个核心目标,努力把握科学发展规律、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规律、本企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四个规律"。
2009年9月15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成功召开,进一步为中央企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会议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建工作,实现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强调国有企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