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09,金融危机让全球经济坐了一回过山车,从快速下滑到见底回暖,从恐慌到平静。日趋融入国际化的中央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 。
离2009年新年还有6天,美国在金融危机的寒风中,迎来了28年来最冷清的圣诞节,航运龙头中国远洋集团的订单大幅缩水。在曹妃甸码头用望远镜观察,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竟然没有一艘过往轮渡。
这就是危机中航运大萧条的真实场面。回眸2009,经历过无数惊涛骇浪的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依然心有余悸:"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在经济全球化大的影响下,受到这场危机的严重冲击,中远集团也不能独善其身。"
"赤字"冬天
赤字很快出现在中远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远洋的季报上面:2008年四季度亏损88.82亿元,2009年一季度亏损33.51亿元。"这样的亏损,在这十年中是第一次。"魏家福沉重地说。
巨亏之下,魏家福紧急启动风险管理机制,调整船队结构,减少新船运力,取消10艘新造船计划,延迟交船53艘。
中远员工面临不定期限待岗。尽管大家都清楚,减薪不裁员、歇岗不失业,但心理波动不可避免。中远一位员工在博客中这样写到:"就在公司决定待岗的那几天里,整个公司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晓得是否会轮到自己的头上。尽管清楚自己第一批不会轮到,但是第一批不会,第二批呢?"
这样的故事,并不仅仅在中远上演。国航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国航董事长孔栋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整体航空市场需求下滑,2008年二季度起,国航产投倒挂幅度逐渐放大,飞机利用率大幅下降,这些闲置运力将叠加到2009年。
伴随着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石化、钢铁、电力、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领域,也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危机四起的旋涡。2008年,中央企业效益出现六年来的首次下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金融衍生品的巨额浮亏,将中远、国航、东航等彻底推向谷底。据国务院国资委初步统计,2008年,23家央企的金融衍生品投资遭遇大败局,合计亏损金额达上百亿元。其中,东航衍生品亏损高达62亿元,几乎是去年全部的利润。
抱团取暖
2009年,央企在负重前行中开局。此刻,"信心比黄金重要"已然不是一个口号,它让危机重创下的央企开始低谷反击。
2009年1月,在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石化总经理苏树林开宗明义定下一个基调:中国石化要打炼油翻身仗。在这位年轻少帅的指挥下,中国石化挺直脊梁,投入一场异常艰难的战役。
为什么说艰难?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成品油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内资源相对过剩,进出口形势非常严峻。这意味着中国石化发展模式面临艰难转折。新年一过,总部的头头脑脑就亲自带队,深入18个省市的市场一线,走访重点用户,了解用户需求,促进战略合作,实现两个核心的转变,即从"坐商"变"行商",从"卖产品"变"卖服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09年4月,中国石化首季业绩飘红,迎来四年来的首度开门红。炼油板块实现经营收益73.28亿元人民币,一跃成为公司赢利的重要支柱;化工板块实现经营收益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7%。这让炼化市场信心大为提振,复苏的足音渐行渐近。
进入6月,回暖的脚步也开始迈向航运市场,全球新船订单重上百万吨。7月,全球新船订单超过630万载重吨,为前6个月全部订单量的1.2倍。波罗的海干散货海运指数从最低时的600多点反弹到3000点以上。
"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如释重负。
2009年5月,中远与中铝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海洋运输巨头与有色金属工业将联手抗击金融危机。根据协议,中远将为中铝提供优质的海上运输服务和物流服务,为中铝进出口贸易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中铝将为中远提供不断增长的货源,并优先考虑将进出口货物交由中远集团承运。
这样的抱团取暖,在危机中的2009年更加蔚然成风。武汉钢铁集团与葛洲坝集团、国电集团与中核集团、宝钢集团与首钢集团等纷纷强强联盟,在物流、采购、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多方位合作。这一合作模式,使庞大的央企资源和优势得到最大化的整合,成为应对危机的一大亮点。
突出重围
到了第二季度,中央企业终于缓过劲儿来,稳住阵脚。根据统计,2009年1~6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160.3亿元,同比减少1122.8亿元,下降26.2%,降幅比一季度缩小15.6个百分点;在全部中央企业中,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的有67家,占49.6%,比一季度增加17家。
这是一组来之不易的数据。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中央企业一鼓作气,经济效益降幅大为减缓,企稳回升的势头更加明显。截止到10月,132家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8289亿元,其中10月当月实现营业收入11562亿元,同比增长了22%。1~10月累计,央企累计实现利润6638亿元,其中10月实现利润795亿元,同比增长151%。汽车、设备制造、建筑、电力、煤炭等行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商贸、电网、水运等行业尽管效益同比大幅下降,但已处在逐步扭亏的局面。
对于中央企业的不俗表现,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用了10个字的精炼评价:"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得力。"
香港交易所主席夏佳理把中国国有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情形作了比较,认为是"冰火两重天"。他说:"亚洲金融危机时,在香港上市的国有企业大都出现问题,需要中央政府出手相救。而这次金融危机,在香港上市的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都相当稳健,成为稳定香港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