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央企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扩张,收购数量之多、速度之快超过以往任何年份。
2009年,中央企业展示给外界一个内紧外松的姿态,一面是加紧内部整顿规范应对危机,另一面以宽广的胸怀底气十足地融入全球市场。这一年,中央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扩张,收购数量之多、速度之快超过以往任何年份。
回头看,这的确验证了年初国资委的分析,金融危机蕴含着重大机遇。李荣融主任在去年底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表示,金融危机带来了经济格局和产业格局的调整,中央企业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在一些重要行业、重要产品中取得更多话语权,可以乘势"走出去",实现低成本并购,获取战略性资源,引进关键设备和高新技术,吸引高层次的管理和科技人才。
能源领衔
其实,无论是中国五矿、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中国有色金属等央企海外收购频传捷报,还是中铝投资力拓失利铩羽而归,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能源类央企领衔和主导着整个2009"并购年"。
2009年8月18日,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中国石化以72.4亿美元的收购金额,成功并购瑞士Addax Petroleum石油公司(下称Addax),完成了中国迄今最大的一笔海外油气资产收购。
作为一家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公司,Addax是一个资产优良的企业。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同其他企业一样,Addax也陷入了资金流紧张的旋涡,负债总额达28.65亿美元,公司无法运转。因而成为中国石化收购的目标。
据估算,Addax的油气年产量约为700万吨。这一数字相当于中国石化2007年全年的海外份额油产量,对中国石化加长上游"短板"正逢其时,因而被称为"转型"收购。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的国际业务也异常忙碌。此前连续三个月,其海外战绩也非常显赫。
5月,以上游业务为主的中国石油,收购了新加坡石油公司45.5%的股权,由此成功进入海外成熟市场的下游分销领域。
7月, 中国石油转战日本,顺利拿下日本石油公司大阪炼油厂49%股权。这不仅让中国石油在海外获得下游资源,而且获得先进技术、管理人才和经验。上述两宗收购,对中国石油在海外的炼化竞争力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好戏连连看,更吸引公众眼球的,是6月30日中国石油和bp(英国石油公司)联合中标伊拉克鲁迈拉油田服务合同。这是伊拉克近40年来的首次油田竞拍,鲁迈拉油田是伊拉克最大的油田,发现于1953年,1972年投产,已探明石油储量达177亿桶。
由于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政局动荡,加之原有开采设施面临老化,伊拉克的油田产能正在降低,已无法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由于囊中羞涩,迫使伊拉克不得不借助外力,中国石油迅速抓住了收购良机。
除了石油巨头高歌猛进外,金属行业的央企也不逊色。2009年6月,中国五矿以13.86亿美元成功全资收购世界第二大锌矿开采商、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公司OZ公司的主要资产。同月,鞍钢增持澳大利亚金达必公司股票,成为第一大股东,完善了资源供应链。这一系列的海外动作令人瞩目。
联手收购
中国石油联手bp竞标伊拉克最大油田,给今年中央企业海外合作模式创新开了一个好头,业界对此举大为赞赏。
在这一模式影响下,7月20日,中国石化与中海油组成"联合军团",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Marathon Oil Corp.)持有的安哥拉深海油田,成为国有石油巨头的一次联合作战,改变了以往中国油企"走出去"单打独斗的局面。
两大巨头配合默契,发挥两家的优势,包括中国石化的资金、人才资源,中海油在深海开发上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在安哥拉注册成立了合资公司,双方出资比例为50∶50。合资公司以全现金方式,吸收安哥拉32区块20%的权益,交易金额13亿美元。
说到安哥拉32区块,这是一个油气富集的深水勘探区块,区块总面积为5090 平方公里,距海岸线150公里,海域水深在1400米至2200米之间。截至目前,在安哥拉32区块钻获并已公布的油气发现共计12个。
中海油对于这次收购颇为满意,宣称把握住了"不可多得的资产并购机会"。据了解,自上市以来,中海油一直坚持执行以价值驱动的机遇性收购策略,此次收购正是对该策略的良好诠释。
对中国石化来说,安哥拉所在的非洲,正是其海外开发的重点。中国石化今年收购的瑞士石油公司addax,主要资产也位于尼日利亚、加蓬等西非地区。在此前的2006年,中国石化和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的联合体--安中石化,已获得17号勘探区27.5%、18号勘探区40%以及15号勘探区20%的股权。
中铝受挫
不过,中央企业海外投资也并非一帆风顺。2009年6月5日力拓宣布撤销中铝195亿美元注资交易,随后与世界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达成合资协议。消息一公布,让人很快想到4年前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失败经历,他们都给央企上了一课。
中铝受挫最大的警示,就是央企海外投资应当尽量淡化政治色彩,注重投资产生的实际回报。
路透社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澳大利亚人认为,应抵制中国收购澳大利亚矿业资产。力拓股东则担心在需要做出对力拓利益最大化但有损中国国家利益决策的时候,中铝不会和他们一条心。
在明知对抗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中铝仍然坚持两名董事会席位,直接导致交易失败。比较而言,上次中铝入股力拓却在资金量完全可以支撑全面收购的情况下,只收购少数股份,而且在完成收购后主动提出放弃进入力拓董事会,不参与管理。这其实是非常明智的一招,不但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对抗,而且并不损害中铝的股东利益。
其实,中铝此次将成交的时间拖得太长。2008年2月, 中铝与力拓达成增持股份到19%的协议。当时金融危机肆虐正甚,很多人对形势的判断是危机还没见底,入股不怕往后拖,越拖越有利。然而,到了6月危机缓解,力拓马上推翻合同。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在资源性资产的并购上我国企业不必期望去抄最低的底,也不必过于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