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热钱的进入使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加剧了外汇占款压力。热钱进入国家外汇储备越多,人民币发放增长就越快。这相当于增加了货币流动性,不仅增大了通胀压力,而且弱化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能力,给政策调整带来明显的压力。
其次,热钱涌入增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利于我国经济的企稳复苏。热钱使国家外汇储备的数量、规模剧增,既给发达国家鼓吹的人民币升值论提供了直接支持,增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又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使现行汇率制度受到严峻挑战。
其三,热钱流入会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加剧资本市场投机性和资产泡沫化。热钱进入为了牟利,一旦国际市场环境发生转变,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撤离将打破资产泡沫,造成国内资产市场剧烈波动。
因此,热钱的大规模流入流出是后危机时代我国汇率调整、资本市场管理必须关注的重点。应采取以下措施防范风险:
首先,不能在欧美市场货币政策没有调整的情况下贸然收缩银根,而应重点加强相关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外资进出信息的把握和有效管理。
其次,监管部门要努力分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必须把握好汇率走势,综合运用调控工具稳住经济,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其三,可考虑通过“金融创新”等方式分散一些市场资金过度集中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如果热钱持续涌入且规模加大,央行可考虑将利率杠杆和其他货币政策手段有效搭配,并适时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金融机构获得足够融资以缓冲热钱迅速离场的冲击。
挑战之八:大宗商品市场波动风险加大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石油、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从低位反弹,重新进入上行通道。在全球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但复苏基础尚不稳固的情况下,今后几年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加大。
今后一段时间大宗商品市场运行将呈现以下三大趋势。
其一,需求基本面逐步向好,但可能出现脱节。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力度有望加大,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恢复和上升。但是,当前各国经济复苏大都属于政策性回暖,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将使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停滞不前的风险,从而导致需求脱节,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下滑。
其二,投机资金风险偏好增强,价格波动幅度增大。目前来看,世界范围内的低利率环境仍将延续较长时间,由此经济持续回暖将增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热钱等投机资金将大量涌入长期看多、金融化程度较高的石油、金属等大宗商品市场,且有可能成为价格波动的主导力量。
其三,美元汇率震荡趋频,大宗商品价格起伏加剧。长期来看,2010年大部分时间,美元走势总体仍将偏软,这不仅直接抬升大宗商品价格,也会刺激大宗商品的避险需求。但是,由于多空因素交织影响激烈,美元汇率变动也会趋向频繁,从而加剧大宗商品价格起伏。
今后一段时间是巩固我国经济复苏基础的关键阶段,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必然威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保持大宗商品市场的稳定、妥善应对市场波动是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对此,我们的应对措施要以防为主,防范与应对结合。
第一,采取灵活多样的采购方式,防止“中国因素”推高价格。对大宗买卖,必须在高度保密情况下统一策划,既要避免分散采购导致内部恶性竞争,也要避免集中采购对市场造成导向性影响。
第二,尽快理顺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缓冲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目前,国际市场的波动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充实和完善储备吞吐、价格调节基金等重要商品价格调控手段,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能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公平竞争的价格形成机制,以缓冲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确保国际市场价格压力平稳过渡到国内。
第三,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投机行为,推动世界各国加强对投机行为的监管。政府要尽快成立专门机构,收集国际市场信息,跟踪国际利益集团与国际炒家的动态,消除我国进出口贸易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应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加强对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的金融监管,限制过度投机放大价格波动。
第四,努力争取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政府要组织国内各大进口商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联手采购影响和压低国际价格,使我国获得与进口需求相匹配的国际价格的参与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