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汝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来形容戴老师也许并不十分恰当,以他如今的身份和地位,在中国自动化领域中绝对算得上“长者”,可是在他身上,笔者看到了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激情澎湃。采访这位在智能控制和模式识别领域有着很深造诣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正值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大会期间,总能看到这位长者穿梭于会间的各个角落,这份孜孜不倦,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也体现在其作为中国自动化领域领军人物的身体力行中。
采访之前,笔者对戴老师久仰大名却从未谋面,对于采访这位在业内有着资深地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心中既有敬畏,也有着些许的不安。然而,初见戴老师,他和蔼、亲切的笑容立即化解了笔者心中所有的忐忑。当笔者恭喜他又一次当选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的时候,他谦虚的说:“应该让年轻人来做的……”。就是这样一位谦虚、儒雅的先生,数十年来,始终活跃在中国自动化领域的最前沿……
戴汝为,男,1932年12月31日生。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师从钱学森先生,两年后转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至今,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1982年作为国家首批派出的访问学者,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电机系师从国际著名模式识别权威傅京孙(K.S.FU)教授作研究工作。长期从事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及思维科学的研究。
上世纪50年代-上世纪60年代从事工程控制论与最优控制的研究,并将钱学森1954年在美国出版的英文版《工程控制论》译成中文,于1958年在国内出版,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同时期在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讲授“最优控制”课程。
上世纪70年代最早在国内开展模式识别的工作,完成了信函分拣中的手写数字识别系统;1983年将傅京孙教授的《 模式识别及其应用 》翻译成中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中,把统计模式识别与句法模式识别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语义、句法模式识别方法,奠定了联机手写汉字识别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了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知识工程中应用的研究,取得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字符识别系统”与“混合型智能系统”的成果。
上世纪90年代初,进行智能控制及综合集成的研究,以综合集成法的构思,建立集成型模式识别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知识系统及人工智能的途径,跨入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人-机(计算机)结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以及思维(认知),系统复杂性等前沿领域进行学科交叉与整合的研究。已培养硕士、博士80余名。
在学术上的坚持不懈和执着追求,终成就了其目前在中国自动化领域的地位,谈到中国自动化技术所取得的飞速发展,他坦言,“与国际上的学术交流,对中国自动化技术发展产生了非常有利的影响。比如参加国际模式识别大会和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等,这些都为中国自动化技术与国际先进理论研究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自动化技术取得飞速发展的30年。回顾过去,硕果累累,谈到未来,戴老师的眼神中流露出了壮年般的激情飞扬。“广阔的中国市场有着促进新生技术,吸引先进技术的巨大潜力。作为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自动化技术将在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市场空间,降低耗能污染等方面大放异彩,帮助工业企业早日实现信息化,同时,自动化产品和技术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
采访是在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幕之后进行的,时间很短,戴老师说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笔者也不忍再过多打扰这位从早上大会召开一直辛苦到傍晚的长者。看着戴老师微驼的背影,那看似单薄的肩膀,承担了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希望与寄托;那斑白的头发,凝结了多少我们不曾看到的汗水与艰辛。中国院士,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一份如履薄冰的责任,这位已近暮年的长者教会我们的除了有学术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对人生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