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温家宝于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简称“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所有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注册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他们制造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他们研发的创新产品也都是“中国创造”,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企业都享受国民待遇。同时,中国的政府采购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这无疑是中国政府在 “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言论频现的风口浪尖之时,为所有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吃的一颗“定心丸”。
从改革开放至今,外资企业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的逐步成熟,外资企业永远不可能再如同改革开放初期那般,依靠税收优惠、廉价的土地及劳动力来获取利益了。中国越来越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中国引资的门槛在提高,这是发展的必然。“抱怨”并没有用,如何调整策略以跟上中国市场发展的脚步才是当务之急。
其实这已经不是温总理第一次阐述这样的观点。早在今年5月14日,在视察西门子电气传动有限公司时,他就提到:“像西门子公司这样的在中国合法进行生产、雇用中国员工、进行研发投资和商业运营的外资企业都视同于中国企业,他们制造的产品都应视同于中国制造。”
从温总理的话中,我们可以读出,这里显然不是指简单的以在中国销售产品为主的外资企业,而是真正致力深耕中国市场,在中国积极开展本土化建设的外资企业。换句话说,也就是虽然“你穿着洋外装,但却要有一颗中国心”,才可以被“一视同仁”。
如何拥有一颗“中国心”?
本土化建设是关键。
其实本土化建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尤其在自动化领域,本土化建设似乎成为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必会提到的“官方语言”。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本土化建设并不只是生产本土化,还应包括营销本土化、研发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营运管理本土化等。当然,这其中并不乏优秀的外资企业代表,如西门子、ABB、南京菲尼克斯等外资企业就真正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建设,他们立足中国本土,研发出更加贴合中国用户的产品,甚至像南京菲尼克斯已经实现了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的员工本土化。而如此大力度的本土化建设,也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馈。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不仅令外资企业“青睐有加”,更加催生了大批的本土企业。经过多年的磨练,它们已经具备了在某些领域与外资企业“平分天下”或“一决雌雄”的能力。
以自动化行业为例,和利时、浙大中控等优秀的本土自动化企业凭借着自身的技术实力及在市场上打拼来的经验,不断成熟壮大,已经打破了这个原本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市场,成为了某些领域中的佼佼者,并占有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中国政府提出的相关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使得一些本土自动化企业在轨道交通、节能减排、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成功“淘金”。所以说,外资企业要想在中国生存,除了要面对诸如成本压力、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问题,还不得不面对日益强大的“本土军团”的极大挑战。如果还是放不下以往“洋老大”的高姿态,显然是非常危险的。
此次温总理的明确表态,是对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绝对鼓励,同时也会给本土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习惯性的将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对立,但其实,它们之间并非是“敌人”的关系,而是促进彼此发展的动力。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说,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市场潜力。但一般性生产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没有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也迫使外资企业朝着有创新优势的方向发展。同理,对于本土企业来讲,这样趋于公平的市场环境,必然会促进其在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长远来讲,这是有利于民族的大计。
我们看到,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在中国面临着挑战,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加快发展的一批新兴战略产业,将会鼓励外资进入。外资企业应高度关注当前中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风向标,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中国市场的大环境;而本土企业则不能因为取得了一些小成果就沾沾自喜,应该抱有虚心的态度,不断吸取外资企业领先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快速提高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