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
正在崛起的新兴产业龙头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低碳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开源节流,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牵涉40多个行业、关乎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就业机会的产业,新能源汽车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推进交通能源转型,通过能源多元化、动力电气化、排放洁净化实现从汽车生产大国到汽车技术强国的跨越。
备受关注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草案已经出炉,并在各相关部委征求意见进行修改,之后规划很快就会出台。从目前透露出的《规划》细则看,中央财政将投入上千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发展规划、消费补贴、税收政策、科研投入、政府采购、标准制定等方面,中国已经构建了一整套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
新能源革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而混合动力电动车对减少石油依赖和排放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应该是主攻的方向。据保守估计,到2030年我国的电动车保有量占20%到30%,石油进口就有可能减少20%。
“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预计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将分三步走,第一步2008-2010年,在大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开展示范运行。第二步是2011-2015年(“十二五”)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在全社会推广新能源城市客车、混合动力轿车、小型电动车。第三步是2016-2020年(“十三五”),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多能源混合动力车,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十二五”期间,汽车发展总体上将采用一种过渡战略和转型战略。未来5-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将采取内燃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两条腿走路发展战略,一方面继续优化现有的车用能源动力系统,发展节能型内燃机汽车;另一方面,开发新一代车用能源系统,发展新能源汽车,两者共同发展,良性互助。
核能核电
行业景气高峰即将到来
在“十二五”规划中,预计新的核电规划将对发展目标进行大幅调整。根据新的核电发展规划,到2015年,核电装机规模将达到4000万千瓦;到2020年的核电装机规模将提高到8600万千瓦,占届时全国总装容量的5%左右,在建规模也高达4000万千瓦。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10年11月份,我国已核准34 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3692万千瓦;其中开工在建机组25台,装机容量2773万千瓦,是全球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大部分在建核电项目开工于2008-2010年,根据核电站一般5-6年的建设周期,这部分核电站建设对核电设备的需求将在“十二五”期间集中体现。根据规划2020年投产核电装机要达到8600万千瓦,考虑到目前投产和在建的核电站接近4000万千瓦,“十二五”将是核电建设的高峰期。而2011年作为“十二五”元年,预计需求大幅增长所带来的核电设备行业景气高峰将如期到来。
多年以来,伴随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的,是核电设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历程。以2010年10月投入商业运营的秦山二期扩建项目三号机组为例,其国产化率由秦山二期的55%提高至77%。而2010年9月投入商业运营的岭澳二期国产化率由一期的30%大幅提高至70%。我国使用自有核电技术CNP650和CPR1000建设核电项目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了70%,下一批以自有技术建设的核电站国产化率将有望超过80%。
根据国家核电发展规划,未来十年需新建超过7000万核电机组。按每千瓦1.3万元造价保守估算,将创造超过9000亿元的投资需求。按照核电站投资组成,核电设备投入占比在60%左右,那么核电装备需求将达54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市场需求在540亿元以上。因此,核电装备市场空间巨大。此外,由于核电设备高技术门槛,竞争性相对弱于普通电力设备,行业毛利率也将普遍较高。
目前,核电设备制造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东方电力、上海电力(600021)、哈尔滨动力三大发电设备制造集团,以及中国一重(601106)、中国二重等国有大型企业,生产能力约占全国核电设备总量的80%左右。其中,在核岛设备方面,东方电力和上海电力是主要设备提供商;在常规岛方面,东方电力、上海电力、哈尔滨动力各约占三分之一的市场。而中国一重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和核岛成套铸锻件方面具有较高市场份额。
高铁装备制造
设备采购步入高峰期
中国高铁是国内产业中为数较少的“以市场换技术”成功的产业,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发展高铁。2010年10月底,我国高铁的总营运里程为7431公里,根据统计,2011-2014年期间竣工的客运专线达17352公里,预计2015年我国高铁营运总里程就已经超过2008年铁路网规划(调整)所规划的1.6万公里。可提前5年实现原有的2020年规划目标,原有长期铁路规划目标的提前实现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高涨,预计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将进一步“增肥”,“十三五”期间铁路投资仍有望保持快速增长。整个高铁产业链均有不错的投资机会,其中2010-2013为铁路设备采购高峰期。
高速铁路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等多技术、多专业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代表了当今铁路技术的最高成就。高速铁路系统主要由六大核心系统构成,分别是基础设施、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及客运服务系统。
根据铁道部的相关数据对高铁总投资的各项构成进行了测算,其中基建部分占40-60%(包含桥梁、隧道和车站建设、铺轨等),占比最大;动车采购占10-15%(包括整车、车轴、紧固件、控制器件等零部件),其余部分占比为25%-40%(包括通信、信号及信息工程、电力及电力牵引供电等)。
根据目前的建设进度推算,基建投资从2009年便进入了建设高峰期,与基建相关的工程机械、建材、机床等行业与高铁相关业务的收入快速增长。动车生产整个产业链自2010年便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其与高铁相关的业务增长迅速。其他部分(包括通信、信号及信息工程、电力及电力牵引供电等)与高铁相关业务自2011年开始迈入高增长期。
从盈利能力方面来看,与铁路基建相关的一般配套设备、工程承包、建材毛利率偏低;铁路轨道、铁路车辆和工程机械的毛利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毛利率最高的是铁路机车、信息技术、核心配套设备以及关键零部件。
中国南车(601766)、中国北车(601299)是我国两大综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从事铁路机车、客车、动车组、城轨地铁车辆及重要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修理和租赁。天马股份(002122)是主要的轴承制造商之一,目前共拥有七大生产基地,旗下的齐重数控是国内重要的机床生产企业。
三网融合
区域并购与规模推广并重
三网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网络层的互联互通;业务层的相互渗透、融合;监管层的趋向统一。国家三网融合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第一步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三网融合的模式和政策体系,2011年成为完成有线网络省网整合(包括区县级)、跨区域并购和大规模推广三网融合新业务的关键年。
目前6家有线网络上市公司,分别为广电网络(600831)、歌华有线(600037)、电广传媒(000917)、武汉塑料(000665)、天威视讯(002238)和东方明珠(600832),分别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上市公司由于在区域市场和资本上的优势,有望成为区域整合的平台,这样上市公司有线用户规模将成倍增长,如果考虑到跨区域并购重组,有线用户的增长程度更大。
目前只有14个省市的市区完成了有线网络整合,县和乡的有线网络仍然没有整合,剩下的17个省市的市区有线网络正在整合中,2011年随着有线网络整合的推进,有线网络运营商的用户将成倍增长。目前我国有线运营商整体的数字化和双向化的程度还很低,今后特别是2011年有线网络的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的工程量仍然很大。有线网络改造和数字化,对广电设备的改造升级主要集中在电视台前端设备的数字化、客户端设备包括数字机顶盒及CAS(条件系统)。
三网融合从业务形态看主要是业务在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缝切换和融合,其融合的核心是视频内容在三屏之间无缝切换。目前,有线网络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作为主要的三网融合的平台运营商,虽然一部分设备商(电视机厂商)也想切入到三网融合的平台运营,主要表现在互联网电视的推广上,但是由于广电总局并没有给电视机厂商颁发内容集成的牌照,电视机厂商进入互联网电视平台运营的通道基本上被堵死。部分视频网站由于获得广电的牌照,同时拥有一定的设备设计能力和平台建设运营的经验,成功的进入电信运营商的IPTV和3G手机视频平台的建设、运营。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这类公司用户将成倍的增长。
西部开发
消费迎来高速繁荣
“十二五规划”将成为西部加速发展阶段的指导性文件。国家已明确提出,在西部地区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1.9%,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的工程相继建成。截止2007年,西部12省市区公路里程是1998年的两倍多,高速公路里程是1998年的9倍多,主要城市间的路网建设初步成型。如今,各地已经集中了一批重点航天军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设备等实力雄厚的特色产业。
西部处于工业化前、中期向中、后期过渡的区间,工业化转型关键期来临,政府将加大投资力度。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在从工业化前、中期向中、后期过渡中,产业主要是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为主,而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十二五规划”中西部大开发政策在加大西部资本品投资的同时,也会致力于提高西部服务业水平,以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加快西部整体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西部12省零售总额占比18%,人口占比达27%,而西部12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0%,其中西藏增速高达430%以上,陕西增速达306%,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国千家核心商业企业零售指数同比增长20.1%,其中,中部、西部、东部地区同比分别增长23.3%、22.6%和18.4%,中西部地区消费增长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促进当地零售企业发展。
2006年,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被确定为重点项目,现在“西部现代物流”港已经成为西部工业原材料、零配件、生活消费品的生活、交易、配送大超市,临港产业和流通加工配套的新园区,“现代物流港”将成为西部消费服务业未来发展的“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