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天空上,“人”字形的雁阵,由头雁引领着,借助集体飞行所产生的气流,向着远方展翅翱翔。如今,在北京亦庄,也出现了这种“人才雁阵”现象:一批又一批的海外人才接踵而来,高端人才引领创新,创新团队合力攻关,领军人物主导发展,在这片创新的天空尽情飞翔,为这片创业的热土增添了新的动力引擎。
打造“人才高地”
“去年5月才搬到亦庄,面积有1000多平米,可刚过来半年又在找地方了,要扩大到3000平米,建一个符合GMP认证的药厂。”北京伊斯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旻彤没想到,回国创业才两年,企业发展得这么快、这么顺。这位美国马里兰大学药学专业博士,2008年从美国诺华公司辞职回国,创办了这家从事新型缓释、控释制剂开发的高技术公司。
“亦庄聚集了众多国际知名的医药企业,这里不仅配套服务完善,而且很方便对接上下游企业。”令他感触更深的是,开发区管委会具有现代意识和服务意识,“海外学人中心提供了贴心的服务,有什么政策和项目都及时告诉我们,公司几次搬家都是他们帮忙找房子。”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有人关心,郭旻彤感觉特别温暖。他告诉记者,现在企业已经建起了技术平台,下一步要建产业化平台。最终目标是要让中国的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3年之后,伊斯康要在北京亦庄建起一座更具规模的高科技制药厂。”对此,郭旻彤充满信心。
80后青年段润润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他回国后选择了新材料领域创业。产品方向之一是新型生物医用陶瓷材料,主要应用在生产人工陶瓷骨关节上,预计未来5年市场需求可达25亿元。另一方向是金属基陶瓷复合材料,在通讯、化工、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都有应用。
新材料技术的产业化,资金投入大、设备要求高是创业公司的难题。利用技术优势同有实力、有资质的企业合作,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段润润的开元科创公司去年4月成立之后,就开始同材料业界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的洽谈。没想到入区不久,他就被开发区认定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他的企业也得到了开发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给予的有力支持。“这对企业资质的提升很重要。虽然我们企业规模不大,但有政府的认可,对商业合作的洽谈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他们已与开发区内一家著名上市企业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对方不但提供资金支持,还提供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和仪器等研发条件,由此撬动的社会资源总值达1500多万元。
“我们就是要让海外学人在亦庄都能创业成功,让海外学人精彩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莉告诉记者,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开发区先后出台多个鼓励高级人才入区的政策,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了区域最高人才奖“博大贡献奖”,成立了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开发区分中心,每年设立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开发区创新创业。目前,开发区已聚集两院院士20余名,海外学人1100余名,其中83人通过开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17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7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北京亦庄已经成为北京南部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人才高地”。
汇聚创新团队
一家企业引进二十几个“海归”不足为奇,但同时拥有三个入选“千人计划”的“海归”却并不多见。在亦庄就有这样一家企业,马宁宁就是这并不多见中的一位。
户口落了,房子买了,举家安顿下来,马宁宁现在成了地地道道的“庄里人”。而一年半前,他还是美国著名药企辉瑞公司的高级主任研究员,领导开发辉瑞制药最新的单克隆抗体生产工艺。现在他的身份是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细胞工程中心副主任。
回国一年多,他参与建立了中国最大的蛋白试剂库,公司目前已经拥有1500个蛋白产品,其中100多个是国际首创。国际大公司需要30年完成二三千个蛋白积累,他和他的团队只用3年走了别人30年的路,而且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一流,去年底开始销往世界各地的一千多家单位。目前他不仅承担着国家的重大专项课题,还获得了开发区几百万元科研项目的支持,去年还争取到200多万海外学人专项支持。
与马宁宁一样,义翘神州CEO谢良志和副总经理王阳,都是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归”。他们三人共同组成公司生物技术开发的“三巨头”:谢良志和马宁宁具有丰富的细胞培养、工艺放大和生产的技术经验,王阳的到来,为公司增添了蛋白结构分析和质量把关的重大优势。
现在,义翘神州拥有近200人规模的创新团队和6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主要从事生物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技术服务外包和科研工具试剂、临床诊断试剂的开发和生产,已经为全球前十强的制药企业完成800多个单克隆抗体候选药物的临床前生产技术服务,建立了全球领先的重组蛋白和抗体候选药物的快速生产技术平台,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工艺技术平台和我国最大的自主研发生产的重组蛋白库和抗体库。
在亦庄,马宁宁和义翘神州的故事只是高端人才引领创新的一个缩影。
几年来,北京亦庄努力创造有利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发展环境,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已经开始显现,SMC、泰德制药、德尔福万源……2009年,6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领衔企业入选开发区纳税20强,康龙化成、神州细胞、天奈科技、旷博生物等通过“以才引才”方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4人,仅康龙化成2009年以来就引入海归25名,其中19名海归博士、6名海归硕士。
谋划人才战略
不久前,在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中科院院士沈岩等16人一起受聘为政府特聘专家。
这份16人名单中,涵盖了各个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北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廖越峰,带领创新团队打造国内技术领先、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赵郁带领一线员工每年围绕新车型投产设立技能课题,这些课题的成果被直接运用到生产制造和售后维修中,大大提高了生产制造和售后维修高档汽车的能力;大兴区种植业服务中心总农艺师刘国栋20多年来始终工作在农技推广第一线,主持了12项研究与推广项目,被誉为“瓜农科技致富的引路人”。
面对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建设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历史机遇,北京亦庄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引领。以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契机,北京亦庄瞄准未来发展目标强力启动了人才强区大战略,集中推出涉及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保障四个方面的十大措施,支持高层次人才到新区创新创业,为构筑人才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每年设立1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实施产业人才聚集工程、创新人才推进工程、海外人才引进工程、青年英才开发工程等十大人才工程;建设开放型、创新型、引领型的人才高地……
这是一种胸怀,一种眼光,一种气魄,更是一种谋略。
亦庄人明白,谁赢得了人才,谁就会赢得未来。亦庄这片天空,辽阔而高远,将永属那怀抱鸿鹄之志的群群“雁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