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2011年05月10日 科技日报
为什么核心技术买不来
“核心技术买不来”,对这句话,中国石油人有着至为深切的体会。
中国石油跟国际领先的油田服务商斯伦贝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作为测井技术中的高端,元素俘获能谱测井(ECS)技术以往一直为后者垄断;中国石油如有需求,只能由斯伦贝谢直接提供服务,而相关硬件、软件花多少钱也不卖。令人欣慰的是,随着5月6日中国石油发布全球首个第三代测井软件CIFLog,这一受制于人的局面得以根本扭转。
“在物探、测井领域,跨国公司设置的技术门槛堪比军事装备。”中国石油相关人士介绍,有时花十倍的高价钱买来其更新之前的技术,还得按人家的规定,只能在中国境内使用,不许拿到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相似的情形,又何止物探、测井……
既是严峻的现实所逼迫,也是“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目标所要求,中国石油必须依靠自己,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主导技术和配套集成技术系列,才有能力恪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庄严承诺。
为什么怨天而不能尤人
除了人为现实的严峻,中国石油所面临客观现实的严峻或许更具挑战性。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之难,世所罕见。这一点,是受资源秉赋特点决定,只能“怨天”不能“尤人”。
专家介绍,我国油气藏的绝大多数都属陆相沉积类型,其共同特点是非均质、低压、低渗透,油质高凝、高粘、高蜡,发现、开采难度比国外普通的海相油田大得多。这就意味着,几十年来,我们每采出一吨油,要付出比国外大多数情况下多得多的智慧和艰辛;我们要达到与国外油田相同、甚至是低一些的采收率,需做出比人家多得多的技术、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我国人均油气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石油只及1/6,天然气只及1/11。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旺盛的能源需求大背景下,油气供需矛盾越来越凸显。
随着勘探程度加深,近几年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向新区、新领域、新层系延伸,所面对地质、地理条件越来越复杂。提高资源发现率、储量转化率和油气采收率,就要求在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上有更大突破。
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一种特定的产业发展战略,即动用一切技术手段,有时甚至是非常手段,尽可能发掘出已探明储量的最大潜力,包括那些在国外有可能被放弃的、开采难度极大的难动用储量,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之需。
为什么长庆油田被称为“磨刀石上闹革命”
这里有两组数字,对我们理解中国石油的技术能力颇有帮助:目前中国石油的探明油气储量中,有48亿吨是低压、低渗透的被称为“边缘”的难动用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30%以上,其中已动用不到一半;近几年新增探明储量中,有60%—70%是此类边缘储量。
比如西气东输的源头气田——塔里木克拉2气田,属高陡构造的隐蔽岩性气藏,井深4000—6000米;四川罗家寨气田,属地表极其复杂的高压深井;西气东输的另一源头——苏里格气田,属形态复杂的河道砂分布,盲目打井,50%会落空,需精确定位……在这些“物探探不明,打井打不快”的地方,找到储量,还要开发出来,都是世界级难题。
而国内第一大油田大庆之难,难在非均质、特低渗透和高含水:分100多个层,渗透率相差5000—10000倍,非均质程度为世界之最。像这样典型的特大型非均质砂岩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发后,产量的自然递减在世界石油史上几乎是“铁的定律”。